可悲9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鲁迅是中国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读过他的作品后,不仅为他的文笔所吸引,同时也从心底里溢出一种可悲之情。

鲁迅作品很多,我也没能看完;他有很多短篇小说,我同样未能全部领略。但至少在读完《故乡》之后,我深有感触。

“如今”的闰土

少年的闰土,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而且见多识广,他肚子里那一件件的新鲜事儿,让少年的“我”无比向往;如今的闰土,懦弱、世俗、迷信、卑微、麻木,他已被那沧桑的岁月折磨得不堪一击了。从幼年的挚友到中年的主仆,两颗美好的心灵之间渐渐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中年闰土是当时劳动人民的缩影,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悲哀。“闰土”,用他那不足为奇的一生诠释了当时的社会。

“豆腐西施”

还有那穿插进来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作者用幽默地口吻来描绘这个女人的形象,将她比作“圆规”,还用“仿佛 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宜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这类的风趣的语言来勾勒当时的情景,但是,这个人物,这个活题依然严肃。“杨二嫂”她油嘴滑舌,爱贪小便宜,就连回家也要“顺手”捎带些什么东西,这不正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写照吗?也正是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如些丑陋的“面孔”,才会使当时的人民“愈过愈穷”;才会使当时的社会,黑暗无比。

精神胜利法

当然,在读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正传后,同样感触很大。

虽然前面的两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阿Q”。看过《阿Q正传》的朋友想必都知道,阿Q最有名的就是他那套“精神胜利法”。不用说以前,就是现在,我们也同样会有这种自我安慰的行为。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极为乐观的处世方式,但透过这层“乐观”,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我看到的是一个可悲的人那可非的一生。阿Q他欺软怕硬,没有羞耻心,就连自己骂了也得意扬扬;他不思进取,没有一丝一毫的积极向上的行为,是个穿梭于街头的混混;他“狗眼看人低”,轻视别人,傲慢,是个名副其实的无赖……其实归为一点,他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在幻想之中的人,多么可悲!

鲁迅他有一双能洞察世间的慧眼,他用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可悲的人,诠释了社会的种种悲哀。

回头想想,鲁迅笔下的“可悲”不正存在我们身边吗?这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悲”,是以无数种特殊的方式流传至今。请问各位,这些可悲从何而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