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教师手记之326)20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教育子女使其成为理想的人实在是父母们的一件大事。当今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最主要的部分了。父母们想尽方法让子女能够在智力上、能力上超过别人,因而在教育上不惜花费高昂的代价。
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困难生的补习,有的是确实学习较差,不论从学习习惯上还是从学习成绩上都不尽人意,于是父母们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补课,有补以前的知识的,有补课外知识的,有补下学期知识的,总之,要让孩子能够跟得上学校教学的进度,能跟得上班级授课的速度。但往往这些学习困难生感到困难的是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即使花上一个假期或每个双休日,等到上课时仍然不能很好地听课,认真地学习,新授的东西马上又得补课,这样也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或许一下子补上去的东西暂时看看有进步了,但后面的内容一学还是老样子,学生的学习信心稍一提升就又恢复了。课堂习惯很难补,听之任之的也有,反复强调屡教不改的有,各种坏习惯在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有,要想投入地学习很难,有时确实是听不懂,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不认真地听的缘故。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思维的不同步,思维的延缓滞后,思维的分散不易集中,思维的断层,等等。统统要以补的形式去完成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些问题愈到后来就愈明显,因而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早期的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到日程上来,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比如孩子的兴趣发展、个人爱好、特长培养,都在幼儿的时候就开始了教育熏陶。琴棋书画是培养孩子儒雅之气的必需,也是形成孩子静心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大多数家长会从这些方面入手,城市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学得一种乐器,都多少与音乐有染,也有不少舞文弄墨的,以些修身养性。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会那,家长眼看自家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当然是非常心焦的,于是不惜重金进行培养,有的孩子会弹几首钢琴曲,其背后则已是数万元的教育投资,包括硬件设备费和教育培训费,还不计家长的工时在里面。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早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了几样东西,从孩子能够有记忆开始就进行了灌输,在上小学之前,又读学前班,在双休日又读才艺班、补习班,在平日晚上,又读兴趣班,孩子就在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熏陶里变得越来越“高雅”。除了艺术类的,还有大量课程类的,虽然孩子的学习并不差,但为了走在别人前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还是出钱出力为孩子进行各类文化知识的补习,以期出人头地。这也是另一些家长不停地为孩子加油的内容,他们总在不断地努力着,为孩子的明天而着想。
教育专家总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拔苗助长,但对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也是不敢懈怠的,而且愈是讲教育要顺其自然的人,可能愈是对自己的子孙要求严格,学习上更加苛刻,手段方法上也更加繁多,时间上也更加提前。这是谁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当你不进步的时候,别人却在进步,那么,到头来,公认的笨蛋可以就是你了,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无是处的也就是你了。因此,虽然有很多教育规律都说明孩子的天性要顺其自然,不要苛求,不要管得太严太死,但事实上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攀比、竞争,不断地有突破。
教之道,在何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说法。有人说,没有作业、不用写字、只让孩子们玩的幼儿园教育就是好的;有人说有文化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才是理想的;有人说小学里的课程只要一般就可以了,初中里自然会好的;有人说小学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以后的学习是很受影响的;有人说,孩子贪玩是聪明的表现,开发智力比学习文化更重要;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以后正常的学习和自学,才能有优秀的成绩;有人说,孩子的思想教育应是首位的,没有好的品德就没有好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化素质也只会危害他人;有人说,孩子小时调皮无关紧要,长大了自然会懂事,或许还更有出息,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确实,很多教育都是矛盾的,小时候一些良好的习惯态度或道德教育并不能在长大后成为他们受人欢迎的资本,相反,油嘴滑舌,善于应酬交际倒可能走得更高更远,而且所有小时候的劣态也都能在长大后的成熟掩盖下变成富于竞争的性格。
同样地,小时候的早期教育是否真正能够为他长大后的学习和成才有什么帮助也很难说,或许是一无用处的,或许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各种提前的、补充的教育是否真有成效也不一定。人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会变,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而且小时候或许花了许多时间所学的东西那个时候就只要一两个星期就能掌握了,这是否又是一个矛盾?有那些特长的并不一定用得着,而没有特长的照样考得很好的也很多,他们之间又如何去衡量与比较?
教之道,贵以专。说到头来,还是这一点。要真有什么用处,要真能让人接受和喜欢,教育和受教育的都应该如此。不论哪种矛盾的观点,两者对立的共同点应该在此,这样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不论对人对己、对公对私、对国对家。
(200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