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谊(一)30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论友谊(一)----总论     (这一节,我觉得如果不喜欢听我讲大道理的话,我建议是把这一节跳过吧!)  
  好久没为荷友们写点文章了,当我叫起你们时,我把你们当成了我的朋友,心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在茳茳人海中相遇,为什么曾经你们的只言片语便将我吸引;想过吗?我,一个平凡的人在你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你们,与我在人生旅途中偶然走在了一起的你们,对我有何意义。   在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总害怕有点不真实,友谊对于我们而言太重要了,谈起它时,是不能以轻蔑的态度的,所以此时我会怀着愧意,也有点犹豫。说句话并不是我偶然心血来潮的想法,当我读初二的时候,正处于懵懂到理智的过渡时期,那时我曾和我们班长讨论过友谊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是“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信誓旦旦,有的只是下个路口的分手”,我们的班长表情严肃,低声问道:“你认为真的是这样吗?”当时我的答复非常肯定。可是事实上,现在的我比大多数人都要重视友谊,珍视友谊,没有友谊,我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星星的夜空,空洞而单调。   这正是我今晚为你们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我们身边总有些人把友谊利益化了,也总有人单纯地认为友谊是两个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桥梁。我们知道,人际交往在一个社会乃至很小的团体当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社会的细胞,而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的血液。细胞之间互相分工协作才能发挥其功能,而支持细胞运作,联系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血液的参与。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依赖,如此便可认为人际交往是各种利益关系的集合。   但是当我们具体地针对于人类这一个拥有思维的群体时,我们除了去实现社会功能之外,还拥有情感,情感是遵循互补原则的,也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我们的情感感受是痛苦,而同时产生的需求是得到安慰;当我们获得成功是,我们的情感感受是高兴,而同时产生的需求是分享。类比物理学中施力物与受力物同时存在的原理,有所需求就必定得通过特定的对象去实现,另外从借用遗传学的观点,当互补链的配对没有遵循配对互补原则时,就会产生变异。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比如你受到伤害,本来的需求是得到安慰,没想到有的却只是对你的恶语相加,那么“变异”之后的“基因表现型”可能就是反社会人格;而如果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满足原来心理上得到帮助的需求,而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可能你就会忍受痛苦,不断成才,变得坚强,而成为自我实现型的人才,这就是在逆境中成长。那么这些例子正证明了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人有着多大的影响,我们在情感上也存在着依赖。   当利益的集合里也包含着情感的元素时,人际交往便带有了利益与情感的双重性质,所以我不认同将友谊完全利益化,也不提倡完全情感化。我认为真正的友谊应当就如同一座大楼,利益是看不到的根基,而情感是大楼的骨架和外表的华丽,两者共同实现了一座大楼作为居所的功能。.缺乏根基的友谊经不起8.2级的大地震,脆弱的情感需要利益来巩固,并且,情感本身就是利益的一个目的。   我说这些话是有根据的,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两人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心灵相依,这样的友谊,我们来来都以为可以天长地久,但是到初中之后,我们友谊的桥梁出现了裂痕,我极力挽救,无济于事,因为他的思想行为和我记忆中的他是如此的不同。自从两人擦肩而过而没有言语之后,我时常会想起他和我们的曾经,梦中也有着他的身影,而另一方面其它朋友又说他经常说起我,他非常珍惜这份友谊。到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我和他又成为了朋友,只是看起来,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特殊的只是曾经。并不是我们忘记了曾经的那份感情,而只是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要如何表达了。   我们平常的定义的友谊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双向关系的特殊情感。如果依此来理解,我和那个朋友互相珍视对方,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应该也得算得上是友谊了,可是,结果我们如同陌生。这个事实使我认为我们平常定义中的友谊过分注重精神意义,却忽视了对于一个物质社会本身所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及作为拥有思维的个体本身所存在的情感互补倾向而产生的实际上是精神需求这一本质。   真正的友谊,长久的友谊,那是有共同人生目标,也就是有着共同精神需求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正是基于他们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20年相隔两地,可他们的联系却反面越来越密切。这与我们一般朋友分离之后就少有联系对比鲜明。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圆(∪∩),你所残缺的是我拥有的,而我需要的正好能从你的生命中找到。友谊是双向性的,不仅体现在两人对对方相同的情感,也体现在我有所需,而你能有所给予,这样一个交际过程才能完成。   俞伯牙琴艺高超却苦于无伯乐,而仲子期只是一介平凡草民却能成为他的知音,自子期远世,伯牙便破琴绝弦,两者的友谊正如同两个半圆,失去任何一半都不完整。   除了精神需求之外,其它领域上仍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具有代表性的是罗斯福与丘吉尔,丘吉尔曾称罗斯福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当然,他们此时已经不在是代表个人了,而是代表整个国家,确实,罗斯福对于英国反纳粹斗争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的友谊正是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之上的。也许大多数人都记得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我认为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个代表集体利益的领导人而提出的看法,不过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群体,我们还身处在一个个小群体中,如一个班级,一个公司,那么我认为丘吉尔的这句话是有价值的,他会教你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   而学术领域上的例子当属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友谊了,两人经常因为学术问题上的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爱因斯坦说,真是玻尔不断的质疑才让他能够发现问题,从而完善自己理论中的不足。   写到这边,我或许得将利益替换成需求了,很多人不认同我给纯洁的友谊加入利益的成份,而我却坚持着我的看法,我对他们说:需求无处不在,所以利益也无处不在   回到文章开始的引言,为什么我们在茳茳人海中相遇,为什么曾经你们的只言片语便将我吸引?因为我知道你们会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色彩。.然后我们还会不断地问,你在我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这便是需求,就如同琳琅满目的服装店里,我选择了自已需要的衬衫。   当然这些话说得有些含糊,为此我摘录一段我和一位朋友之间的谈话:   A:我不赞同你对友谊这样解释,其实友谊是很纯洁很神圣的,更不能将它与无生命的事物作类比了。   B:我并不否认友谊是纯洁而神圣的,而利益一词也未曾使之变质,或许你对利益一词的理解太狭隘了,我们对最好的朋友会说:我需要你。.有一个客观实体,又有一个需要的前提,那么下一步就是我要得到你,这不叫利益吗?或许很多人对于利益一词很是敏感,对利益只是限于贬义的理解,其实利益一词的意义是很广泛的。   讲到这边这篇文章也就告一段落了,感觉这篇文章太理论化了,经过一轮改动,还是没有太大改观,我只能做个小小的总结!         利益:指精神及物质等方面的各种需求,是友谊的前提和基础,   友谊    情感:指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观情绪,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友谊的体现和实现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