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习俗15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节是福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福清人说春节是

“做年”。

“做年”表示庆贺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果。

旧时福清“做年”始自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做“尾牙”,终于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历时一个月之久。

“做年”前,人们在门楣、门框等处贴上大红对联以示祝愿。有的人还挂上大红灯笼,贴上

“福”字及财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还

炸蛎饼等。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从“筅堂”

(扫尘)

开始。

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

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全家老少齐动手,拂去房内的灰尘、蜘蛛网,清洗家具、器皿,

去掉无用的杂物。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薯粉煮猪血。

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

把“筅堂”

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筅堂”蕴涵去污除晦、吐故纳新之意。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

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

这天,

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

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宫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

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贴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

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十二月廿八以后,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它在红联上方加

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

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

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

有些人不幸遇难,

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红联上方加上白联头以示哀悼。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是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晚

辈送“压岁钱”。

“压岁钱”俗称“红纸包”,

要用红纸包好,

不在多少,

意到即可。

分过“压

岁钱”之后,家庭主妇要装“岁饭”,准备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

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最后家长

要添油点灯,带领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日,

福清民间称为“元旦”。

午夜刚交,

人们开始燃放鞭炮,

寓意“初一起得早,

全年都起早”。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要吃线面,并配上太平蛋两个,希望一年中福寿

绵长,太平如意。

饭后人们纷纷出去拜年,

主人或主妇则留在家中接待客人。

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

祝福主人万事如意。

合家平安。

主人也要作揖回贺,

然后请客人享用果品、

瓜子,

遇到客人的小孩,

要分给“红包”以做“压岁钱”。这一天遇到熟人,都要点头致意,相互道贺。“拜初二”福

清古称“拜新座”。

这是民间节假日吊唁死者、

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

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

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传说

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底,

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的倭寇后,

逃难的人们才回家过年。

初一早上见面

时互道恭喜,

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

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后就成为福清独有的风俗。

除了

吊丧(拜神座),现在人们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就

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

岁饭重新蒸热后,

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

叫“开假日”。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初三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

到亲家家中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福清民间还有做“做大岁”、“上彩”、“吃元宵丸”、“烘灯”、“闹社火”等活动。

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的习俗。如今,“做大岁”、“上彩”已逐渐淡出市民视野。“吃元

宵丸”、“烘灯”(龙高一带舞板凳龙)仍盛行。而新厝一带“闹社火”活动,每年依旧十分

活跃。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