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那些事儿1300字

2024-05-1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我相信“那些事儿”四个字一定是取自于《明朝那些事儿》,否则就是取自于千千万万本跟风之作中的某一部《×朝那些事儿》。这题目那叫一个火呀,平均每两天就得看到一次,仿佛满大街的人都在参加一个半命题作文赛。你看这出版业就这么点脾气,什么火了就模仿什么出书。早先的时候也这样,《梦回大清》《梦回大唐》,一个接着一个地梦。再早一点,沧月出名的时候也不知带动了多大一群顶着“新武侠”名号的写手。恕我直言,若是仅根据题目来选书阅读,我八成是不会选到这类似曾相识的书。说我肤浅也好,说我喜新厌旧也好,反正我宁愿读一篇文字质朴无华的文章,也不要去看什么跟风之作——我相信那类作品的作者甚至自己都不自信。

我们再瞧瞧影视圈。一部《潜伏》拉动了对谍战片的内需,再早一段时间也是抗战热血片满天飞,更早的时候则是一打开电视便是每个台的阿玛额娘格格王爷。我真还不知道原来所有观众都是约好了看同一口味的。于是我的胃病犯了好一阵子,不敢再看电视剧——怕恶心。然而我就是个小老百姓,毕竟离不开这些大众娱乐,诸如看书看电视之类,因此我的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随潮流一起一伏了。

所以这各行各业都是跟着潮流转的。做新的吧,怕,怕什么呢?怕做砸了。就是把旧菜炒个新味道他都怕,万一人家衣食父母不喜欢呢?所以他宁愿俗点、蠢点,照人家业已成功的模式弄出个旧的来。不仅大众娱乐如此,真是处处如此。中国的电子业为什么鲜有响亮的名牌?技术差了么?我看那些山寨产品功能比名牌货还好。关键是他不出新技术。但凡人家名牌东西有了什么新功能,他倒是能很快地破解技术给自己也整一个。但那技术毕竟不属于自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得意起来。你说他笨,他其实聪明着呢。只有跟着别人做才晓得哪些东西是社会已经验证过了,是大家能接受、会喜欢的。

其实这都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习惯了,根深蒂固。数千年来国人都提倡中庸之道,也不设个创新发明奖啥的,只知年复一年将功名颁给嚼孔孟嚼了多年嚼烂了一点新意也无的士子。主流的力量向来遮天蔽日。试图革新的王安石该死,针砭时弊的文人要下狱。只要你跟着潮流走,没错;只要你逆流而击,保准给打得粉身碎骨。做政治也好,做文艺也好,到今日做电子产品也好,什么都随潮流才不会错。国人的理念里“不错”是第一位的,有功却是其次的。“无过”能保你官运亨通,贸然革新弄不好却是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你倒说说你选哪条路?

然而这社会之所以如车轮般向前,而不是原地打旋儿,是因为它每次接触的都是地面上新的一点。人家欧美近当代以来为何比我们发展快许多?因为人家懂得瓦特、爱迪生的价值,认同本茨、福特的发明。再往后他们也明白挽留杨振宁的重要,也决不会为了荒唐的政治原因去迫害奥本海默及其家人。而国内则长期遵循随波逐流往上爬的原则,有大发展才是笑话!在一句话不对就下狱、一个眼神有问题就可能挨批的年头,在竞争激烈、害怕失败的年头,国人太聪明,选择了不说不做、跟风模仿,避免了被当做异己排除或是不讨好大众而失败,但同时也与那激动人心的一点突破擦肩而过。心态既然这样,我反而更欣赏那股无畏的、好奇的、开拓的、求新的“傻劲儿”了。

王小波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他敢在噤声的人群中讲“文革”,敢顶着压力和老婆一起为同性恋者正名,敢特立独行。我想,提倡科技不输于政治的王小波必不会随潮流而逝,更不会跟着潮流去写一本什么《×朝那些事儿》。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