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孤1200字

2024-06-0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很多人说《呼兰河传》不像一本小说,没有丰满动人的故事内容,甚至没有小说基本的整体框架。倒像连椅子都没有的女人,只靠着一堵土墙,望着北方冻裂了的大地跟我们说些过去的经历,时而嘲讽两句,时而幽默地笑笑,可你愈听到后来愈觉得沉重。当我们看着她的消瘦和因为寒冷而潮红的面颊,不得不承认她有一种病态的 美。

她说的经历遥远得很,不止于个人,更多的发生在一个小镇。

呼兰河镇,北中国的小城,萧红的故乡。

那里有平静的河流和满屋的星光,静静地流泻在北方的土地上,养育着苦难贫穷的人们。那是一个愚昧与善良并存的小镇,代表了一个时代或更久远的中国北方农村全景。信手又仔细的拈来一片片碎片,是萧红记忆里的故乡。她从未想过要把它们拼合,只是把它们一一摆出来,毫无戒心地摆给你看,无论美丑好坏。

小镇零零碎碎的故事就像一丛丛开着蓼花的蒿草,或是祖父院子里、磨房窗前爬满的黄瓜藤,它们孤寂凄冷,它们又喧嚣顽强,它们好似随风即能飘散,可最终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扎了根。它们静,它们闹,它们在严苛中卑琐平凡地活着,它们不会思考,不会抗争,它们只是一味地活着。萧红的语言看似平静冷漠,可那一个个方字无不凝结着声音和色彩,悲悯和同情。我们听见她叙述着故乡的俚习、乡人的遭遇,带着倾情的诚实;我们也看见了大水坑里聚满了泥水,河灯随水流缓缓漂向残阳,火烧云红透天际,祖父的帽子插满玫瑰,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这些人与事,像放乡土电影一般过去了,尾留荒凉。

群体的愚昧,总会招致灾难,正如一朵乌云只能偶尔遮挡里丽日,满天乌云就会使天地昏黄。萧红是个具有天籁感的人,即便是在世俗的热闹中,她也看得见人生的悲凉和不幸。

故事中的人们世代受传统思想禁锢,以沿袭下来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身边的种种。他们愚蠢无知,面对日渐增大的水坑,谁也想不到去用土填补;他们守旧迷信,刚入门的小团圆天天被婆婆打八顿骂三场,连脚心都被烙过,只因没有团圆媳妇该有的乖巧。跳大神,浸滚水,婆婆的“重视”,众人的“热心”,把一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姑娘硬是逼成了冤魂。他们是别人遭受不幸时的看客,总爱说些风言风语为日常灰暗单调的生活增添些乐趣,冯歪嘴子死了妻子以后,竟有探访员围在了磨房处看冯歪嘴子独带两个孩子的窘迫。这样看来,人们确是具有残忍的品性。

萧红对于故乡的人们情感并不单一。她痛恨人们的愚昧,用讽刺的话来抨击他们;她又有同情,毕竟他们的本心是善良的,只是在太过麻木的生活中,情感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品早就缺货了。他们依然勤劳朴实,克扣自己来贴补家用,没有休止的劳作仅为吃了上顿还有下顿。他们的生命犹如蒿草随处长得茂盛,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磨砺,顽强地存活下来。我们和萧红一样,无法去憎恨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千年实践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和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即使有热闹的节日和繁多的习俗,愚昧的他们在自我精神层面上的孤独难以言喻。

身处喧闹也寂寞的萧红,更能体会隐藏的孤独。她悲悯地回望这苦难人间,作了对人性的审视,亦发出自生命内部的怜悯与叹息。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