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赶上新版《三国》上映,重温了这部彰显中华民族思想的巨著。虽然作者的文字时常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它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N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魏、蜀、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却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士卒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刘玄德,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险些把忠勇双全的赵子龙丢了,害的云长那死脑筋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斩颜良诛文丑,而后又为这个“义”字,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吕奉先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常言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被张翼德骂成“三姓家奴”,还没法还口。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就是说要做开颅手术,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魏文长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不过坏人不长久,最后还不是死在马岱手里。然而当我再一次用初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子龙的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苍天也给了他不错的归宿——三国时期唯一的“善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也保住了他的基业,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然而世间却没有真正的公平,殒命五丈原。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头脑发热的一根筋,而且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夷陵之战前夕),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字纵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