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兴趣中学古文16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进入初中,我们增加了古文课程和诗歌的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语言呀,那么难懂!不仅仅是“传说中的之乎者也”,文章中的大部分字、词、句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生僻。

班上许多同学都愁眉苦脸,产生了畏难情绪,更有甚者,会评价这篇很“酸”、那篇很“腐朽”、这个“老掉牙”、那个“老土”。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对于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对症下药,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首先绘声绘色朗读,让我们认清句读,其次逐句翻译解释,让我们理解含义,最后要求背诵,让我们举一反三,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在本学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班级讨论中,我们总结出对古诗文要以一种接受传承的心态来学习,身体力行。不要被外来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认识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不朽的艺术。人类发展没有停止过,语言习惯也在变迁。从最近的语言习惯来说,我们看文革时代的习惯用语(白话)就和现在有少许不一样,我们和建国以前的作品(如鲁迅、周作人、李大钊、徐志摩等人的作品)比较,连语言习惯和用词的方法都变了,我们看清末和民国的小说和笔记,有些就费解了。

可能100年后,后人看我们的作品,也是这个感觉吧。尤其现代,我们的时髦语言也进入文学了。由此可见,白话写作是时代的产物,离开时代的背景,恐怕就看不懂,就象我们听方言一样,比较吃力。文言的变迁从古代到现代变化很小。五代前的文章我们看起来有难度,一字多义,通假用法比比皆是。但是很多的典故就是这个里面来的,有的短文通篇是名言警句,总共没有多少字的文章,扣除名句,几乎没有文字了。这些文章真的使我们惊叹啊!晋唐以来的文言就比较好懂了,很顺畅。如陶渊明《归去来辞》、王羲之《兰亭集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等等。不管是从写作笔法、艺术角度、乃至修身养性的角度来看,都是绝对精辟的。唐宋的文章和明清对比,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不过是风格和用词习惯的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文言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里面了,我们不学习怎么获得其中的精华?对于学习方法,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学习文言文,我们不可能再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入手。所以,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最佳的学习方法莫过于体会作者的心境,深入作者的思想,而不是从表面去理解,做单个的名词解释。但是,不代表名词解释没用,名词解释是基础,但只明白了表面意思还远远不够,也远远不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理解、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好了,那就不是单纯的阅读,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学识。比如:《红楼梦》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恐怕这个不光是小说的人物感情,是曹雪芹自己对身世的感叹。

我感觉这个诗好辛酸啊!包涵了作者对自己水平的自信,生不逢时的感叹,落魄的无奈。悲痛上升到了自嘲的地步,作者内心这份无法排遣的沉痛跃然纸上。我们能深刻理解这份感情,便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样的锻炼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还有一个古诗文的例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李白词《忆秦娥》,我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前面两句到“霸陵伤别”都很幽咽。到“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有一泻千里的痛快。好像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手法,从一个小的优雅的画面一下子切换到一个空前宏大壮观的场面,使人很过瘾。王国维先生评价“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独步古今,无有比肩者。

我感觉:这是个很苍凉的画面,就是用几个字勾勒了一下,没有任何的形容,却把一个色彩斑斓晚景、一种雄厚苍凉的心态写尽了。我感觉这个场面肯定是空旷无边的荒凉,如果发挥一下,那就是:夕阳静静地淹没了无边的荒原西风中我独自面对着这沉寂了的辉煌那汉家的断垣残壁啊曾经是多少人心仪的地方多么美妙的一首诗文,我们怎会不为那堪比偶像剧中才有的唯美景象而心驰神往之!这个画面一定非常好看,气势很宏大啊,像不像电影《乱世佳人》中的某些片段?体会其中的风格,体会越深刻,往往大伙的复述越精彩,这样的学习非常符合我们的口味。简言之,古文、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把理解透的境界,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复述出来。我们阅读和借鉴的时候,先要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中国隐士文化受道教影响比较多,讲究天人合一,宁静以致远,抱朴守真的精神境界。

我们抓住了作者的心态,就是抓住了创作的源头。即: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状态、思想境界。我感觉这样的学习就是从源头学,是深层次的学习。我在班级的学习讨论会中绘声绘色地总结了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文言文是大家的拦路虎,而我希望自己是武松,下面我把自己打虎经验一一向大家介绍。 一、释意虎。在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把其翻译成白话文,乍一看,容易啊!可当你翻起来时会异常困难,此时,我们就应该借助古文字典,资料来翻译,但仍要注意某些介词,代词等。

代词必须弄清楚代指什么,而有时名词也要注意,因为它们常常由名词变成动词,大家一定要灵活运用哦。二、资料虎。文言文一般有其作者或出自某某书,当考起来时往往忘记了题目,还有背景等。当我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应该过问家长,老师,同学或翻阅相关资料,从而使自己对其了解更上一等,更加地深入。三、背诵虎。当通过二虎关后,自然就要背诵了。我开始还被它打伤过呢,后来我细细研究,发现它的敌人就是勤。

在每一个青晨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诵读,记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继而一段一段地背,这就是武松-我“打虎”的经验,如果采用我的方法有效果,一定要宣传哦!晁陂蒙中七三班罗海燕教师手记:让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协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那么,联系实际,怎样让学生们感受到以上情境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美,要读得有情趣。教师的范读是至关重要,它能将学生直接带入了文本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再就是要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配乐读,领读,自由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还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二。要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解理解大意的方法,画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学习古文的主人。三。要把握好翻译古文的程度,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无须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文,更不能讲解古文的语法现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要倍加爱护,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四。联系原有的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古文的学习和现代文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的方法同样适用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文阅读体验。这样既能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又能增加学生自信心,为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五。还要注重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在学古文的时候明理并巧妙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受到教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文本进行整合。其实,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是我们要灵活地运用,讲述、读书、讨论应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悬念。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都能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课都有“新”讲法,读古文可以放一段音乐,可以开个朗诵会,比比看谁朗诵的好……

新的方式可以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很注意求新和诱导,他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说,教师教育要有灵活性,要有教育的机智,不要过于死板。以上可见,创设新的意境,有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任重道远,是否教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过去的某种程度上强制性教学模式,必将被“兴趣教学模式”所取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

当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古文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古文的催化剂,是开发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