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800字

2024-05-3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乡愁亲情、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乡愁。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1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好诗,每到过年时候,小伙伴们便开始吟诵这首喜气洋洋的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大年三十,是我们中国传统新年——春节的前夜。按照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从外地赶回老家,团聚在一起,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瞧,妈妈和我也回到奶奶家。

  来到街口,我远远地看见到处都是红色:家家户户都贴着红对联、红福字;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说有笑,在街上挑选年货,买烟花爆竹……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一到奶奶家,我们就忙里忙外,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年夜饭。今天,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妈妈、婶婶、叔叔、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盛多了,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吃饭过后,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春节真热闹呀,我真想天天过春节。

  我早早地吃完了饭,跑到电视机前,拿起遥控器,准备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间还早,春晚还没有开始呢。我拿起烟花,兴致勃勃地跑出了家门。来到大门前,我们把烟花都在同一时间全部点燃。那一瞬间,犹如百花齐放,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把我们几个都看呆了!那一瞬间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不一会儿,烟花就被我们放得一干二净了。

  大年初一,我们去大姑家拜年。临走之前,姑姑要给我压岁钱,我说:“不要了,我已经这么大了,不能再要压岁钱了。”妈妈说我长大了。

  过年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在这新的一年里携手并进。新的一年,加油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3

  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那个清贫的儿时记忆里,春节不仅有新衣、美食,更有温馨和热闹,盼望过年的心情充满着激动和快乐。

  我的小学是在本村上的,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天天掰着指头计算放寒假的日期。放假的当天,都要召开班会,颁发三好学生奖状,每到这时,我总是低着头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内心忐忑的听老师公布领奖状的名单,多数时候都能如愿以偿领到奖状,这个时候就感到脸上有光,也能向父母献上了一个过年大礼,偶尔领不到奖状,觉得内心很失落,感觉对不起父母,也很影响过年的心情。

  放寒假过不了几天,生产队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是我最喜欢的热闹场面,我家住在村西北头,饲养院在村东头,早晨我约上小伙伴早早来到杀年猪的饲养院,几个壮汉从猪圈里挑出几头体格健壮的肥猪,把四条腿捆上拖到院子里。杀猪匠在一旁霍霍磨刀,不一会儿,四个壮汉把猪抬到杀猪床上,杀猪匠高高举起一把大号铁锤,对准猪的耳后部位猛力击打,猪的嚎叫声戛然而止,杀猪匠拿起尖刀对准猪脖子下方用力刺进,猪血喷涌而出,猪渐渐没了生息,身体发软耷拉下来。

  杀猪匠在猪的后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一根两米多长的铁棍伸进去,捅遍猪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猪的皮肉分离,杀猪匠口对着猪后腿的小口吹气,直到猪全身鼓胀起来后,再把猪抬到大铁锅上,用滚烫的开水浇遍猪的全身,褪去猪毛,这样白白净净的白条猪就加工完成。最后杀猪匠剖开猪的腹腔,热气腾空而起,杀猪匠熟练的取出猪的内脏,每到这时,我都要向杀猪匠要一个猪尿肚,先在松软的土地上用脚揉搓,去除附在表层的脂肪,让猪尿肚变薄,回家把猪尿肚涂上颜色,充满气当气球玩耍。

  剔除骨头的猪肉,生产队按人头平均分给社员,分配猪肉的部位由抓阄决定。那个时候人们普遍缺少油水,都喜欢抓到肥肉。父亲每次都说小孩子手气好,让我抓阄。这是我很愿意干的事,抓到肥肉时如愿以偿,偶尔抓到瘦肉,正符合了母亲的心愿。

  腊月二十五,是全年最热闹的辛安大集,这一天我都要跟着父亲去赶年集。那个时候大集是最主要的购物场所,人们省吃俭用一年的积蓄大都在年关消费,辛安大集比平时大出几倍的规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流摩肩接踵。

  我紧紧跟在父亲身后,生怕被人流冲散。春联市口是一片红色海洋,父亲在拥挤的人流中蹲下身来,选中几幅寓意美好、字迹清秀的春联,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收入囊中;父亲带着我再到百货、海鲜、蔬菜市口选购年货,买足过年吃的和用的全部商品;我的心思早就飞到了鞭炮市口,鞭炮摊位一字排开,足有上百米,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业主不停轮番燃放鞭炮,你方燃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燃放过后就是一番争购高潮,这时我挤进人群,拿着父亲给的几毛钱买上一百鞭炮,如获至宝;中午时分,年货已置备齐全,这时父亲总是把我领到小吃摊前,买上几个炉包,此刻早已饥肠辘辘,几个金黄酥脆的炉包下肚,心满意足。

  临近春节的几天,在快乐和游戏中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起来,大哥和二哥要把清洗干净的水缸挑满水,把院子清扫干净。我则用清水刷洗门板,把旧对联泡湿,用菜刀把旧对联清理干净,二个哥哥一个刷浆糊、一个贴新对联,我则争先恐后的贴出门贴、炕贴、小福字等附件。贴完对联后我喜欢跟邻居小伙伴一起走街串巷,观看各家各户新张贴的对联,用自己的眼光评头品足,每年都能从新对联中学到不少新词。

  一番走街串巷之后回到家里,母亲开始贴年画。那个年代美术品平时很难见到,父亲从集市上买回年画后,我几乎天天都要打开欣赏。母亲小心翼翼的贴好年画,由于整个房间都用新报纸糊过,房间焕然一新,心中无比敞亮。

  贴完年画,母亲领着我们开始包水饺,这一天要包足两天吃的水饺,一直要吃到初二晚上,往往要包上四、五百个。

  年三十的午饭是比较简单的,垫吧垫吧就行,重头戏是晚上的大餐。中午时分刚过,父亲在中堂的北墙上挂上柱子,相当于在家中摆上了祖先的牌位。接下来父亲领着我们兄弟三人到山上去上年坟,到先辈的坟上摆上供品,燃放鞭炮,请先辈回家过年。

  晚上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大餐,并且要提前吃,既是对请回家先辈的尊敬,也是对午饭草草应付的补偿,更为五更吃水饺留出间隔时间。

  晚饭后家里热闹起来,一年到头见不到面在外工作的乡邻们,这天晚上都会来到我家喝茶聊天,各自谈论一些天南地北的见闻,我倍感新鲜。乡邻们很守时,到晚上十点钟准时离开。按照风俗这个时辰家里不应该有外人,父亲在院子里燃放几只二踢脚和爆竹,随后把大门关上,俗称“拦门”。接下来就是我期盼的时刻,父母准时会为我们兄弟三人分压岁钱,那个时候我得到的多数是几毛钱,偶尔也会得到一元,我满心欢喜。

  接下来全家会熄灯睡觉,到夜里两点左右准时起身。正月初一这一天对女性有特殊优待,全天不用干活,煮水饺的任务都有男人承担。大年五更起来后,二哥烧火,大哥下水饺,父亲则要布置大桌的供品,点燃蜡烛。待水饺出锅后,父亲要把盛到碗里的水饺端到大桌、锅台、院子供上,并且点香、烧纸、磕头。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再三叮嘱,五更不能大声说话,也不能说不吉利的字眼。五更起来后,烟气缭绕,气氛神秘,我有些诚惶诚恐,悄悄跟在两个哥哥身后来回转悠,不敢开口说话,唯恐惊扰了祖先,亵渎了神灵。

  在我们兄弟三人依次给父母磕头后,全家开始吃水饺。五更的水饺包上了一些硬币和大枣,谁吃到它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为了能吃到硬币和大枣,我每年都要多吃不少水饺。

  吃完水饺,我穿上新衣,这个时候外面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我央求二哥带着我出去捡拾尚没燃烧的爆竹筒,平时性格刚强的二哥这时变得很温柔,总能满足我的心愿,循着鞭炮的响声,二哥提着灯笼领着我逐家逐户捡拾,捡拾到的爆竹筒很多都可以二次燃放,可以补充我爆竹数量的不足。

  接近天亮时分,我跟着两个哥哥走出家门,给五服之内的长辈逐一拜年,每到一家都要磕头问好,长辈们都会拿出糖果奖赏,偶尔有几家富裕的长辈也会分给几只香烟。我们家的门户很大,长辈很多,拜年一圈下来,要耗时三、四个小时。

  拜完年即是上午九点多钟,卖糖球和卖泥塑老虎、泥人的小贩,就跟约定好了似的,每年准时出现在村西头大街上,这时我拿着父母给的压岁钱,买上两只糖球和一个泥老虎,心花怒放。直到现在我对小时候的泥老虎还情有独钟,前些年在西海岸新区组织的唐岛湾年货大集上,偶然发现了小时候的泥老虎,我很惊喜,当即买了一对,直到现在还放在我办公室的书橱里。

  正月初一、初二没有外人打扰,是尽情玩耍的二天。初二晚上又是一顿大餐,名曰“送年”。送年的意思是把接回家过年的先辈再送回阴府,一番复杂的祭祀仪式过后,连续吃了二天水饺之后,终于可以换换口味,吃到美味大餐。

  正月初三开始,两个哥哥就要分头走亲戚拜年,我由于年少只能留在家里帮助父母接待来家拜年的亲戚,姑家、姨家的表哥每年准时会来我家拜年,他们大不了我几岁,我与他们非常亲近,高兴地为他们端茶倒水,形影不离。

  过年的日子,既不用干活,也不用上学,还有新衣和美食,更有浓浓的亲情包围,真想日子过得慢一些,但往往越这样想日子过得越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初七、八,这个时候也是生产队开始上工的日子,大人一干活,家里就显得冷清,这时我也要脱下新衣服,到坡里开始砍柴拾草。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年关的一个重要节日,小时候很期盼它的到来。每到元宵节,为了省钱,父亲都要到集市上买一些散装的燃放烟花的火药,回家后找几块比较厚的青砖,在砖的一面掏一个洞,里面放上烟花火药,表层塞紧黄土封住,砖的对面钻一个小眼,放上燃芯,土烟花就制作完成。当夜幕降临,全家人来到大门口的宽阔地带,把土烟花的燃芯点燃,土烟花的烈焰喷溅而出,火树银花,照亮了夜空,引来众多邻居观赏。

  土烟花放完之后,我和邻居小伙伴拿着从大集上买来的“滴滴金”,沿着大街小巷燃放,“滴滴金”燃烧释放的火花在月夜下异常明亮,长长的燃放队伍,形成一条蜿蜒的火龙,这是元宵节街头的一道风景,我完全不顾寒风凛冽,小手冻得通红,直到半夜时分才能回到家中。

  按照传统习俗,二月二应该算是年关的最后一个节日,但正月十五过后,学校就开学了,尽管对过年意犹未尽,但不得不收回过年的心思。

  现如今久居城市,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过年的年味却越来越淡。每年春节我都要回老家走一走,感受浓浓的年味。看着老家熟悉的一切,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4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5

  “一夜之间连双岁,五更以内是年”这副对联道出了岁末年首的更替变换,说明了年的真正含义。

  “过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过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自己难忘的回忆和新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实,在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中,受季节时令的限制,人们对年的认识也比较宽泛。常说进入腊月(12月)就是年。进入腊月,也到了农闲时节。天气转冷,食物也易存放,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储藏物品,忙忙碌碌,开始准备过年,一直忙到年底。整个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走亲访友,好不热闹。一直到二月初二才算过完年。开始春耕备播。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们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和现在相比,比较贫穷,过年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好的年份,进入腊月,生产队每家每户分几斤棉籽油就算不错的啦。除夕前几天,能割上几斤猪肉算是最好的过年礼物了,小麦面水饺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平时是没有这口福的。所以大人小孩儿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好,穿得好。平时吃的穿的和过年是大不一样的。

  当年学校每年都是腊月23放假,放假后小学生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无拘无束,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是,我就给父母要几毛钱,和几个小伙伴儿一起去赶年集买鞭炮。当时赶年集,大人小孩儿一般都是步行前往,我们村离集店比较远,和几个小伙伴赶集来回要走十四五里路,也不觉得累。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儿被挤得七零八落,谁也找不着谁。没办法,最后只好各自回家。当时的鞭炮是13个头一挂,价格一角三分钱。我一般买上三挂,回家也不能随便儿放,必须是除夕下水饺时放一挂,大年初一起五更时放一挂,剩下的一挂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放了。当时有人说,以前的鞭炮有几百几千头一挂的,我听后怎么也不相信,心想现在能买上几挂13个头一挂的就算不错了。卖鞭炮的人一般站在桌子上,旁边放着盛鞭炮的木箱子,一边叫卖一边放鞭炮,那情况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时真不知把人挤到哪里去了。那时的鞭炮都是用旧报纸人工卷制而成的,包装也很简陋,用旧报纸包上就算成品了,也没什么商标出厂地址什么的。不像现在,不管什么东西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不过,那时的鞭炮倒是挺响的,也没有假货。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人们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进入腊月,农村是农闲时候,大部分人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这时的物资也丰富了,海产品也运到了内地,南方水果儿也运到了我们北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当时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在大街上走,有的人显示自己有酒喝,喝酒成了当时的时尚。那些年,有一部分青年人从除夕晚上一直喝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喝的醉醺醺地直接去拜年。看来人们真的是有钱了,富裕了。其中有一年我村南面的一个村庄,从除夕傍晚到大年初一早晨鞭炮声一直没停过,整夜没间断。这家放了那家放,你家响了我家响,谁也不示弱,鞭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毫不热闹,节日气氛浓厚。后来我问他们村的人:“你们村得准备多少鞭炮啊?响了一夜,真是富裕的响声在外了。”

  现在过年和以前有很大不同。进入腊月,一般不用再准备过年的年货啦,想什么时候买直接去超市儿就行。想买什么,超市物品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新鲜、廉价的物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年终总要相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这是过年的最根本的归宿,也是团圆年的意义所在。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子女对父母的关爱,通过过年诠释血浓于水的亲情。一顿团圆饭,彰显家庭和谐美满幸福。现在亲朋好友过年相聚,沟通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关照,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了昔日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喧闹,增加了和谐温馨的促膝交谈。除夕夜,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给春节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我想,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会更不一般,更值得我们期待,因为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2021年是我们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