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我们,总是要与形形色色的作文抑或文章打交道的。所谓打交道,既有“看”的工夫,也有“写”的工夫。有时这会是一份很棘手的差事,比如被老师逼着下笔,又一时灵机阻塞,也只有搜索枯肠勉力为之,到头来也不一定得到老师的首肯;可见作文这般事情,是万万难以强求的。因为过多的挤压与斧凿,最终也就往往影响了性情的伸展与文脉的流畅,只能留下一盘难以下箸的汉字大杂烩了。
我一直很喜欢作文,无论是“看”还是“写”,都在我喜爱的范畴之内。而且,不论是赏析别人的作品还是架构自己的,我都秉持这这样一个态度——也就是,我要看到自然和真的一面,触摸到文字间情感的暗流。所以,我不甚喜欢过于严整死板的那部分考场作文,对那些如汉大赋一般的“美文”也不甚动心;自己写作时也有意避开这些。——当然,考场实战又另当别论。
按照我的标准,最让我钟情的,便是率性自然的随笔小品了。我这一点小小嗜好,倒似乎颇有根源,因为就我所知,古今中外,确实有不少人与我同怀此意的。有人说随笔小品胜在作者才气,我却觉得它胜在真。因为只有在它的世界里,大小作家们才最大限度地逃出了内容、字数乃至主题的重重枷锁;平时深藏内心,被浮躁喧嚣的表面覆盖的幽微情思,也如空气般充满了作者宁静空灵的心,自然地挥洒吐露。对我而言,看这种作品,情趣又何亚于弹琴弈棋呢?
所以,翻看随笔往往会让读者对人物世事有恍如初见之感。鲁迅许多杂文被人指摘为过于激烈偏执,然而我翻看他杂文以外的随笔,却觉得他的文章深沉而幽默,充盈着对世间百态的深刻思索,而他的幽默对许多虚伪荒诞的东西又刺击得恰到好处;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冷峻犀利。我更爱看的是同学的随笔,因为它总是让你感到趣味横生。比如有一位男生,平时在班里挺闹,似乎没有什么心机,可他的随笔竟很有一种哲人的风范,他论及生活,在冷静的语调中含有许多快乐与平和的气息,着实令我大吃一惊;还有一位女生,是很刻苦的那种类型,而我看了她的几篇,总是忍不住流露出星星点点的痛苦与矛盾之感,甚至于在有些几乎毫无关系的主题中也会出现,我实在看不出她竟有如此多的心事!这就是随笔的力量,它开挖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状态,或是他(她)最最憧憬的状态。这是来不得半点造假的,因为再多的文字也遮不住情感的流。这种时候,看文章对于我已不止是一种情趣了,它已成为一种心灵最直接的碰撞与感知,每颗心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扩充,受益匪浅。
光有看文章的慧眼是不够的,只有再加上一双写文章的妙手,才能让好文者心满意足。我自然不是来吹嘘自己有什么慧眼妙手,只是想说些实实在在的事。我最爱写的自然也是“率性自然”的随笔(当然我不见得有那种妙处),我选择了它,它也不遗余力地为我发掘出那些情思情怀;但这类作品往往不甚稳定,因为真性情的流淌也得有适宜的河道,灵机稍逊,文章也就要羁绊些凌乱些。所以我也力图能做一个“杂家”,什么题材体裁都力争能敷衍几句。如果写一种文章对我是一份乐趣,那么所擅越多,对我自然更是其乐融融。如果说的更实在一点,因为我的“杂”,我可以对不少同学难以下手的议论、说明文从容应战,因此考场发挥也还算得稳定,也往往得来了老师一两句小小赞扬。文章给我的这份方便,也是够实在了。
我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小财主一样,絮絮叨叨地聒噪自己的“财产”,唯恐有所遗漏,也不顾是否有人厌烦,有人不屑。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实实在在的感悟与所得。也许所得还并不多,但我已十分感激文章对我的馈赠。它让我排遣性情,让我记述体悟,为我开启了一条交流与锤炼自我的特殊途径。它微笑着看着我的成熟与发展,迎接着我笔尖一次次挥洒的墨迹,然后默默地沉睡了,等待着一颗颗寻找的心的造访登临。
文之于我,嘉朋也。借用王子猷对竹的话,“岂可一日无此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