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题记
纳兰容若,提起这个人,也许会令你相当陌生,摸不到头脑,我若再说一句《七剑下天山》,《烟花三月》,恐怕你已经点头微笑了:你说的是这个人。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纳兰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 寒疾而殁。
若你问:“提他作什么?”想必你还未了解他。我若讲,在清初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这么一说,你便会恍然大悟。没错,我想讲的,正是他的词。
他的词不像苏轼一般慷慨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不像李清照那样凄凉伤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表现出他自己那种独特的多愁善感。比如说《鬓云松令・梨花瘦》:
枕馋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划地东风,彻夜梨花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萧,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这又是一首纳兰容若的月夜怀人之作,属于他的早年作品,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丽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
“划地东风,彻夜梨花瘦”写与伊人分别后,东风彻夜无息,吹落一地梨花的情景。此处明是写花,却暗在写人,指经历风波后伊人的消瘦飘零。
“肠断月明红豆蔻”夜色沉凉,月光照在院中的红豆蔻上,那红豆蔻无忧无虑开得正盛,让人触景伤情。月下独立花径的他,从鼻子到眉间流露出一种伤心来。遗憾是因为――他留不住,生命里最想抓紧的美好。
后人多称他的词为纳兰词,纳兰词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愁凄艳、引人共鸣。
纳兰容若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但也许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如娇花软柳,死都死得那么阴柔飘渺――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他终看见老天惩罚――是要他在最完美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美,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