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一中”人
——记我的舅爷爷唐梓洲教授
宁乡一中528班赖骥扬
2011年寒假,我有幸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唐梓洲教授取得了联系,在与教授的交流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
唐梓洲,1963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其母亲是一名医生,唐教授小时候一直跟随着母亲,母亲在哪工作,他就在哪读书,光小学他就读过好几所,先是横市小学,后来又到了黄材镇小学、崔平小学、申明小学……初中在铁冲田心就读,在铁冲中学读了半年高中后,于1978年春在那次数十人的考试中以第一名考入宁乡县一中,就读于115班,后转入114班,而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数学取得了满分。当年他也是以总分第一和数学满分考进铁冲中学的。
唐教授小时候就十分勤奋和俭朴,当时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差,但在他读小学与初中的时候,只要下午不读书他就会上山去拾柴,在他拾柴的路上要过一条河—沩水,但没有桥。一到冬天,河水冰得刺骨,但他仍要淌水过河去拾柴。即使学习环境经常变换,即使是边上学边拾柴,但这些都未曾影响到他的学业,相反,这种艰辛反而促进了他的学业,使他对自己的梦想的追求更加执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于1979年以数学96.5分,物理9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我国最高学府—北大。而当时每一科的成绩都是以百分制计算的,他的数学考分位于宁乡第一,益阳地区第二(当时宁乡县属益阳地区)。教授说道:“在高考前那年,我是玩了命的。”要知道当时的录取率仅为3%,所以这玩命的成分该有多重啊!教授刚进北大时成绩并不突出,因为北大毕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他所在的班就有好几个各省的状元。但他并未以北大人才多来安慰自己,他不甘落后,通过努力于1984年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并于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到1993年在德国波恩马普数学研究所学习,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1994年他仅31岁就被特批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6年开始先后应邀访问多个国际顶级研究所和大学,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其中3次为大会特邀演讲;在国际数学界的重要杂志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其中有两篇发表在国际拓扑学权威杂志《TOPOLOGY》。他1997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又称总理基金),同年受聘“清华大学百名人才”,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他的研究成果《调和映射与极小超曲面以及等参超曲面的几何拓扑》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现在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去年,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荣获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的称号。
教授特别喜欢看书。他说,在他童年的时候,物质食粮贫乏,精神食粮更贫乏,什么课外书也没有。一次他姐姐从宁乡三中借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教授说:“那时,那本书对于我来说是如获至宝,我天天读,夜夜看,读了很多很多遍,真是受益匪浅。”我想在那个年代想得一本课外书都是这样难,而现在什么书都有,可谓琳琅满目,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
教授是一个特别随和的人,在与他的交流中,他提起了他的童年趣事,语言诙谐幽默,很随和,教授说:“小时候,你外婆带我去横市中学开会,那时我才四、五岁,出门时被人流挤到小河里去了,然后是你外婆脱下自己的棉衣把我包着回来的。”教授还说:“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最美好,我在横市街上,跟一帮小孩从东家打闹到西家……玩玩三角板、洋炮子。”我想这也是教授对童年趣事的一种深切怀念吧。
在教授的空间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晚餐时分,儿子一个劲的念叨,唉呀,好鲜美的鱼啊!我却在想念鱼米之乡的湖南……”显而易见,教授虽身在北京,功成名就,但并未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没有忘记故乡的亲人。教授是一位知恩图报,重情义的人,无论多忙,他只要是回到了湖南,就会回老家看看,探望自己的亲人和孩提时代的朋友,即使身在他乡,也不忘送上温暖的问候。
对于学习,我问了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您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教授的回答只是短短几句话:“首先身体要好,营养要跟上,其次睡眠要充足,然后是心情要好,不要每天愁眉苦脸,提高记忆力,学习才能上得去。”对于英语学习,教授也仅用一句话概括:“英语,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多记,多记英语的完整句子”。
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今天的唐教授足以成为一中的骄傲,但他给人的感觉并非是居功自傲,反而更多的则是一种平淡与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