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红楼9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题记

人生难得几回痴,那痴迷却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只觉得美得朦胧,美得诗意。

朦胧与诗意便是连名字都不肯放过。一个“红楼”,只觉着在默默之间那胭脂粉黛,郁郁繁华的景象便淡淡地流了出来,淡淡地沁入了心里;忽的,转出一个“梦”字,那美便更是一下溶到了水里,潜不得,近不得,忘不得,一片繁华蒙上了一层水雾,便暧昧了起来,最终是否真的也就随这水雾破了,碎了,消散了呢?

那些生在水里的,水一般的女人们,更是美得诗意,美得朦胧。似乎现在喜欢黛玉的人还是多数,是否都是被“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的才情与柔弱感获了呢?

而我,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我偏钟情与那“金簪雪里埋”的宝钗。

黛玉太忧伤,忧伤得化进了水里也只是淡淡地叹着“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思入梦遥。”黛玉太柔弱,尽管骨子里透着不同于世俗的倔强与叛逆,但终究也不过是“人比花娇,命比纸薄,乱世桃花逐水流。”仅此而已。

宝钗则不同,她也有不输黛玉的才气,但与黛玉不同的是,她更聪颖。她对于世俗的不满仅仅是不满而已,她懂得顺应形势的重要,将不满化作动力,才有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乐观。她做到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一切良好品行,尽管宝玉的一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注定两人最终姻缘无果,但却吧宝钗的贤良淑珍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连曹雪芹也要送上“可叹停机德”的赞誉。黛玉不满世俗,便取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叛逆,世俗不容她的叛逆,自然也容不得她的人,也就难怪她的“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最终化为“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自然也成了定局。

宝钗不是黛玉,她是大家闺秀,无法做到黛玉般的洒脱,她默默做好自己的所有事情,其余便交予了命运,对于宝玉的事情,她不像黛玉那样任性的耍脾气,诱得宝玉神魂颠倒,她默默为宝玉准备好一切,不求回报。

是否真的是好人有好报呢?在大悲剧的红楼梦碎之后,只有宝钗一人最后还得个“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圆满。

其实,不只喜欢宝钗,湘云,妙玉,凤姐,可卿都非常喜欢,那种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美丽,不得不令人折服。

其实,谁能不沦陷于这闪烁这艺术光辉的墨迹里呢?南柯一梦终焚毁,红楼香艳也无遗。到底留下的还是关于红楼,关于宝黛钗三人的羁绊,三人的悲剧。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