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日随想16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个现代中学生眼里的抗日战争史“815”抗战胜利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永记这个日子!现今,我们历史学的教育体制弊端甚多。我作为这一体制下的产品,也暂时不愿现在对这一教育体制指责太多。

但是,我现在愿意指出:众多弊端之一即是对于1937~1945年这八年战争的梳理不仅简陋而且历史观错漏百出。所以,我于抗日战争历史之了解,出于教科书之部分几乎为零,而大部分来自于老人与先辈们的口述及自己对书籍报章的研究与涉猎。于是,我忽然觉得有必要将我对于这段历史的观点与感受记录下来。我的祖辈在经历这场战争时,年龄与我现在差不多。

我的奶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抗战爆发后,家乡被日本军队占领,我曾祖也就带着一家老小逃难,躲进了广西的原始森林中,投靠亲友。我奶奶是以一个逃难者身份参加这场战争的。前两年我还随大人去广西看望接济过我家的恩人的晚辈;我姥姥的经历也大体相似。而我爷爷可以自豪的一点就是: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县城里安心念书,日本人尽管占领了五十公里外的海滨城市,却一直无法进入我爷爷所在的县城。我爷爷描述说,国军有一个师驻扎在附近,他们打死日本军就把尸体搬到县城展览,以壮军威和抗日士气,那时的县城里晚上照样歌舞升平,演戏劳军。国军不仅守卫了我的老家,也守卫了我爷爷的童年。

但我的姥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家乡在遥远的黑龙江。从他上学伊始,接受的就是日本人强加的亡国奴的教育。他不知道自己的祖国在何方,更不知道中原大地正在接受一场战争洗礼。我现在还依稀记得,我小时候曾听到他垂头低唱一首日本军歌。我当然不知其中的含义,但那里面的的确确是他的童年记忆。

后来,林彪的军队在首次进攻四平时失利,退下了许多伤兵到了姥爷的家乡,他去医院帮助打杂,目睹了留用的日本医生用水果刀和木锯为伤兵截肢,他在旁边帮助握住将要截下的残肢。后来,部队打了胜战,将要挥师南下,日本医生和部队首长看我姥爷乖巧,就动员他参军,他背着家人走了,加入了解放军队伍。他们抢夺锦州,过山海关,战平津,追击国民党部队,一路打到广东,驻守海南,从北到南,打出了一片红色江山。

这就是我家族记忆中的抗战史,记忆中的每一件不起眼的细节,每一则动听的故事都令我热血澎湃。我许愿,中国若再次被侵略爆发民族战争,我定会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记得初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课堂沉浸在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不可自拔时,我突然地站起,大声质问,倘如作者“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何不报名参军战死沙场,却要作这般无聊抒情。

我的发言让我的老师“震惊”,如今我也承认当时我太冲动、太幼稚,我的质问也几乎“蛮不讲理”。我受拜伦和裴多菲式的英雄主义影响太深了!然而,这就是我对抗战史的感情。炽热激烈,我恨不能早生六十年,亲自卷入这场大洪流中。生于和平时代的我对于战争一无所知,我有的仅仅是炽热与激烈的少年人的感情。

可是,高中以来,伴随着我的历史观翻天覆地的巨变,我对抗战史的观点在炽热之外又有了新的补充。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国遭遇的情况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以一个分裂、停滞、落后而不团结的原始农业国迎战一个新兴的发达工业国。德意日与英美法是以现代化强国的姿态进入战争的。

至于苏联,也早就完成了国家统一与社会改造,完成了国家重工业化。对于这场战争,所有国家都已准备妥当。至于中国却是另一番景况。“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场内部战争,刚刚走出中原大战的泥潭。中国当时工业发展缓慢,军阀割据严重。中央政府与军阀、红军及各地土匪分庭抗礼,中国不团结的局面颇似南北朝时期。在基层,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没有改观,明清时期的生产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原始造成长期的积贫积弱。可以说,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我国都没有做好大规模抗战的准备。但是,战争还是提前到来了。

对于这场战争,中国的准备究竟有多么不充分,可以看看数据:全国动员兵力300万到500万人,可是只有**100万枝,兵工厂所生产的装备,平均每兵每月只分得子弹4发。在这样的配备支持下,中国人做着最愚拙的抗争,只能以十数倍的英勇牺牲去换取相持的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坚持持久战。就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的情形却令人吃惊:1939年7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宣布,中国自战事开始后已经偿还了5。3亿元的国内外债务。一边打战一边还可以还债?中国的情形的确令人吃惊。

要知道,苏联这个工业国家把全部经济投入苏德战争中,才艰难获胜。而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竟可以用一种从容达观的心态面对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曾叹息中国“尚停留在十八世纪”,而胡适则进一步说中国是一个“中世纪”国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边与敌人进行战争,一边却在完成着国家的重组。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说:“中国并非构成现代国家才对日宣战,而是在战争中组成一个现代国家。”

战争之前,中国尚在混战与割据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也缺乏合适的基层制度。可是战争之后,中国迅速完成统一(除台湾外),中央政府的权威开始树立,并且立即有条不紊地进入社会主义。中国战前战后“判若两国”,原因还是在战争期间,中国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现代政府应具有的大部分系统。在战争中完成现代化,之于人类历史,可谓空前!在中国近代史中可以看到,中国所有的革命或改良都是在逼迫下开始的,中国人需要以最小的影响完成改革,但事实又证明,中国需要更彻底的改革。从洋务至康梁莫不如此。

美国记者白修德断言:“中国若不改革,唯有灭亡。”所以,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做出最彻底的改革,一切看起来是迫不得已的。因此,中国人在1912年—1937年这25年间无外族侵略的相对和平时期里苦苦追寻的体制,却在最艰苦而且相对短暂的战争年代里迅速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应当有的一切:霍布斯的巨兽“利维坦”,卢梭的社会契约体系与黑格尔的“公共意识”,在中国,在战火中应运而生。倘若没有这八年震古烁今的战争,中国绝不可能在1949年迅速建立新的国家体系。这场无法阻挡的风暴,将中国从上到下洗刷得干干净净,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应运而生。这就是一个高中生眼里的抗日战争:一半是民族情感,一半是历史眼界;一半是澎湃的正义感,一半是纵深的历史观;一半是作为普通中国人的愤怒,一半是作为后来者的理智;一半是激情,一半是反思;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那八年的历史,绝对不可以用那八年来阐述;现在的中国现状,一定要往上追朔才能看明。当时,黄仁宇作为一位在校学生,弃笔从戎,亲自参加了那场战争,在滇缅战场任史迪威将军翻译官,可直到60~70年代,他隐居美国潜心研究明清经济才忽然理解了那场战争。历史需要纵深的眼光,现在的历史课本还做不到。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太深刻,太深刻了。甚至对于我,这个出身在战后五十年的青年,也具有永久性的影响:我的历史观受战争中一个普通士兵黄仁宇影响极深,我读的《拜伦诗集》也是另一位普通抗战士兵查良铮翻译的。我听冼星海的音乐,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读梁思成的作品,每周一我都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太深刻,太深刻了。无论如何,我们拥有这么一段时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信仰者放下成见,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而战斗;无论如何,我们拥有这么一段时期:民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抱守土抗战至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无论如何,中国人,那一代中国人已经建立伟业。空五千年之青史,绝三千代之春秋!中国历史,走到那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让我们看到最灿烂的朝霞!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