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本著名的《傲慢与偏见》吗?可你知不知道它的作者简奥斯汀所遭遇的“傲慢与偏见”呢?
奥斯汀生在贫困的家庭里,她的姐姐见她好学带着她做陪读,这样才识了一些字。12岁那年起,奥斯汀开始构思、编写小说,可每次拿给姐姐看过,姐姐都会无情地将它撕得粉碎。这令奥斯汀十分气恼。然而每次批评之后,姐姐都会和奥斯汀讨论她创作的人物。奥斯汀也慢慢习惯了姐姐的批评,一方面她赌气似的研读名家作品,一方面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创作。21岁生日的那天,奥斯汀捧出一叠厚厚的书稿,姐姐瞥了一眼:那大概有十万多字!姐姐傲慢的眼神直指奥斯汀:“先放着吧!”第二天,奥斯汀听到的依然是批评的声音,这一次,奥斯汀一怒之下,自己将稿子抢过来撕碎了!
那是《理智与情感》的初稿。事实上,奥斯汀的姐姐连夜抄下了稿子并不断地寻找出版机会。这本书一经上市便广受读者青睐。两年后,奥斯汀推出《傲慢与偏见》。
这就是奥斯汀,一个在“傲慢与偏见”中成长起来的女作家。
我常常在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的呢?天赋?努力?机遇?这些都有些关联。但假如没有她姐姐的“偏见”,她还能不能闪耀文学的光芒?试想,如果12岁那年的奥斯汀得到的是姐姐的赞不绝口,她会不会沉浸在自我的光环下,渐渐消磨了创作的理想,流于平庸?如果没有姐姐的傲慢,她还会不会研读名家作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创作,会不会停止了努力?成就奥斯汀的外在因素,正是姐姐的“傲慢与偏见”,正是外在的一种逆境。而这种逆境激发了她的内在能量,拼命地去证明自己,去消除姐姐加在她身上的傲慢眼光。
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时事造英雄。身处逆水,人们惯常看到的并非不进而退,而是激流勇进!如果勾践没有亡国的耻辱,他又怎能卧薪尝胆,一雪国耻?如果没有遭受宫刑的屈辱,司马迁又怎能愤而著书?困顿的环境激发了人的潜能和毅力,促进了人的发展。相反的,太过顺遂的顺境有可能让英雄折腰。童年时代的江郎接受到无数的赞誉,不知要努力,最总落得个“江郎才尽”的悲惨下场。如此看来,逆境比顺境似乎更容易让人成才。
但转念一想,假如奥斯汀在姐姐的偏见中消沉下去,假如勾践在失败的阴影中沉浸下去,假如司马迁在屈辱中沉沦下去,他们还能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人吗?逆境和顺境都是外在的因素,自身的信念和毅力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根本。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进地,牢记着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权当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天将降大任”的表现,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