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井的变迁看家乡的变化800字

2024-06-0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在记忆中,我永远忘不了村头那口老水井。因为它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

听奶奶讲:30年前,在我们村北头那口老水井,用她略微咸咸的井水滋润哺育了一辈辈人,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井台边,在水桶上系上根绳子,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从水井中提上来,然后挑着弯成弓形的扁担挑回到家里倒入水缸。我家距离水井有一里多路,往往一缸水打满了,大人们都要来回挑四、五趟。

到了冬天,由于打水的人多,人们又不注意,打水时洒出的水在井台的周围厚厚地结了一层冰。一次,母亲去井台边打水,脚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结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也摔肿了,最后,母亲把水桶捞出来,忍着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才4岁的大姐心疼地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去挑水。。。。。这是老水井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里打了水井,安上了“磕头机”,这虽然是一种机械式的汲水工具,但比起到井台打水吃的方式还是省时、省劲儿多了,自此,村子里的露天老井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光脚步到了90年代,这时,乡亲的吃水方式也由用“压水机”,变成了用电机和水泵汲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关,人们便能毫不费劲地吃上水,但是,人们吃的仍然是略带咸味的地下水。

近两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上级政府把村村通自来水工作放到了重要日程,村里的乡亲们已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厨房、卫生间,吃着放心,用着方便。村里通上自来水那天,已有80多岁高龄的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个儿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变迁,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群众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这里人们不难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复存在了,机械式的“磕头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们的故事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哦,家乡的老水井……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