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校园躲日寇,昆明人间寻小温1000字

2024-06-0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初识汪曾祺是在《端午的鸭蛋》,记得他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读到此处,我自己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一下子唤起了我的童年的记忆,那个时候吃的咸鸭蛋也是这个样子,也是这个吃法,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就响起来了,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作者,原来是汪曾祺。

  再后来就特别注意到他了,在岳南的《离别》里我又结识了他,那是因他的《跑警报》,在西南联大跑警报是家常便饭,他写的惟妙惟肖,简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就开始研究他,从中知道他是是从沈从文的,出生于1920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就表现出强烈的文学爱好,考取了西南联大,跟随沈从文学习汉语言,后来走向了作家的道路。

  今天又和学生一起来学习他的《昆明的雨》,对于这篇文章,我读了不下20遍,文中的字字句句,景物人情,深深的迷恋着我,我感觉,此时此刻,我就是汪曾祺,我就站在昆明的街头,倾听着买杨梅女孩那柔软的“买杨梅——”这一声声,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街道上,吸足了水分的果子——杨梅就在小女孩的篮子里,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那苗族女孩稚气未脱的童音,给作者以柔和的感觉。

  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也是作者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而是借助昆明的房东母女的热情和慷慨自慰,观赏着着雨季的缅桂花,把这对特殊的母女当成了家人。

  还有朋友一起小酌,你那也是在昆明的雨季里,有时候从学校里出来,雨下起了,就需要躲避一下,这才有了和德熙一起雨中小酌的情景,才有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的诗情画意,赏着木香花,喝着小酒,有知己相伴,那份惬意,也只有在昆明的雨中才有。

  因为他是作家中最会吃的,也是吃货中最会写的,所以,写起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来就让人领悟了“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那比喻写的不中看实在是恰切,乍一看那样子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这一比喻着实让人感觉恶心,确实不中看,还不算晚,还要接着比喻,或者一个被踩扁的马蜂窝。这就不仅仅是让人恶心了,更让人唯恐避之不及,那蚂蜂窝里一定有不名飞行物,或者要伤及你,或者要威胁你了。真真的不中看了。

  他这个吃货,还是忘不了写那种吃起来的感觉。

  经他这么一写,我们理解了昆明的雨季中,一个青年的幸福之感,可谁知也正是那个时候,日寇的铁蹄就蹂躏着我们的国土,致使北大清华南开等多所学校被迫前往云南昆明,每天都要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

  在这里他没有写那尸横遍野的场面,没有写那千疮百孔的景象,而是写了昆明街头的几处小景,从而表达了自己暂的欢乐的心里,也折射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