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六)8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更让人闹心的是,30年间礼金至少涨了200倍

“五一”期间,为缴纳“婚礼罚款单”发愁的人不在少数,且不说收了单子得小小破财吧,这礼该送多少、以什么形式来送,都值得斟酌。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礼金是否送到位了没有:到位了,大家皆大欢喜;不到位,反倒成了这场喜事中的憾事。随着婚礼开销的不断攀升,礼金也随之水涨船高:上世纪70年代结婚送出的礼金平均为1-5元,主要是 “凑份子”买枕巾、暖壶这样的普通生活用品;而2000年以后,结婚礼金的平均支出为200-500元(有些甚至达到上千、上万元)。粗略一算,30年间礼金的费用至少涨了200倍。

礼金已经从表达同事朋友情谊的象征发展到了衡量人际关系好坏的标准,就像谷正梅所感慨的那样“结婚送礼金,同事、亲戚、朋友,一个都不能少。”但是高额礼金的支出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不堪重负,特别是每逢像“五一”、“十一”这样的结婚高峰期前后,当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支出全部用于送礼,甚至的当月全部收入用于礼金支出。

这礼金送了还,还了送,来来往往的不还是自己腰包里的钱,当“随份子”已经成了一个让收者和送者都十分闹心的事情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慨叹:

“这没完没了的人情账何时才能算得清啊?”其实,“礼金”本就是婚礼的配角,充其量就算个“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附属工具,婚礼的主角永远是新郎与新娘。

“人情味”越来越淡,“金钱味”越来越浓。花钱越多,派头越足,送礼越多,礼数越高,成了当下的潜规则。

张发忠、谷正梅他们家住的这个聚旺冲,有的家里就不是简单的在过事,而是变着法子在聚财。

婚礼办了,添生还有满月喜,周岁抓周,每长一岁过生日。进入一个好学校也要庆贺一番,考大学即使是个三本学校,也是“金榜题名”。考上兵,进入部队前要庆贺,乔迁之喜要大办,职务升迁也要办一办。有的家一年要过四五处事,这处事刚过不多久,第二波又来了,接着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接二连三,没完没了。

张发忠、谷正梅过喜事在前,人家来敬奉了你的。就是别人家八次、十次你也得去凑这个热闹。

他们为此很闹心,每逢到出门还人情的事。脑袋嗡嗡作响,就像膨大了似的,即将就要爆炸。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