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死的时候什么都得放下,生前该干什么,就得干的轰轰烈烈。 没有舍得与舍不得,有多少人趴倒在奋斗的路途中,却对死亡一无所知。
如果要知明天要死,那他们的信念就极其崩溃,就像医生不轻言病人即将死一样。如果感叹生命如此之美好:女神如何的美,语言如何的美,哥特式教堂如何的美,俄罗斯的白桦林,美国的夏威夷,佛得角的海洋如何的美,真正的一所房子,面朝着大海是个什么样子?西藏的圣山圣湖赋予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所赋予存在的名字的什么意义?对未知世界的种种想象为何恐惧?宗教描绘死后的世界与人生前罪恶的审判又什么警示作用? 我们不是抱着极大的热忱及努力和希望,为现存世界的美丽,为享受这现实的文明,为一个个梦想而活的如此的朝气精神嘛。倘若想象一旦破灭,艺术的造血能力下降,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前人的复制品,搞的自己似苦行僧,这是莫大的悲哀。
我为此不继续接受中国的再教育也有这部份原因,为月亮保留一份神秘色彩吧,为自己喜欢的女神保留一份神秘色彩,越接近现实越趋于失望,探索是梦想持续的动力,但万不可搅醒它。印象画派梵高的《星空》,中国远古美丽的神话传说,一切魔幻小说,科幻小说都是前人后人艺术想象力的创作,我深深地为这些艺术家精明的构思折服。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愧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活的不明不白,说死即便死又有多少启示及意义呢?鲁迅以为祥林嫂、阿Q、华小栓、润土。《伤逝》,《明天》故事中的主角之死,刘和珍君,杨德群烈士的死对当时的中国都没有多少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