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每晚都得上晚自习,回去的很晚。穿越黑暗的隧道,远远看到母亲为我点亮的三盏灯-------客厅里的,厨房里的,卧室里的。远远的告诉我,那就是我的家,家里有人在等我回去。
习惯了,点亮了三盏灯的家。灯下有母亲帮我冲的一杯不加糖的豆浆和一块很小的饼干。用完了理所当然的一切,走进父母的卧室,拿出第二天要穿的外套。听着母亲轻微均匀的呼吸声,带着一份安然走了出去。
有一次上晚自习前,我并没有回家,自习后就像往常一样跨进了家门,没有因为家中灯火通明而不安。走进客厅,看到父母相对而坐,眼中蓄着按捺不住的焦急和期盼。看到我,那个让他们担心让他们焦急又让他们生气的我,安然无恙的回到家时,他们生气了。急躁的父亲猛的站起来,想要说些什么,话却被一份喜悦挡了回去。先发话的是母亲。
“今晚自习前怎么没回来?”
“自行车没气了。”
“你不能到车行打一下气吗?”
“车行离学校很远,上自习要迟到的,所以就、、、、、、”
“那为什么不打电话回家?”
“忘了!”
“好轻松的忘了,你知不知道家里有人在等你,等你回来。你知不知道有人在家为你一个忘了而担心?”
“对不起,下次不忘总可以了吧。”把一句赌气似的承诺留给了父母亲和满客厅的灯光。带着一点点愧疚回到了自己的卧室。那一晚,三盏灯忘了被熄灭——
从那以后,母亲同往常一样点三盏灯——走廊里的、厨房里的、我卧室里的。同以前一样用完不加糖的豆浆和一块很小的饼干后,走进父母的卧室取出第二天要穿的外套。母亲轻微的呼吸声伴着我走出他们的卧室。心里却总漾起一种说不清的感激。
那个晚上,母亲因阑尾炎疼而去医院挂了急诊。一个人回到家,有灯亮着但并不是三盏,桌上也有一杯豆浆,可那已经加过了糖。不知不觉中一份不安由此而生。等待中的心情坏到了极点。焦急、烦躁、不安伴着一切坏的设想而来。点灯吧,像母亲为我点灯一样——一盏走廊上的,一盏厨房里的,一盏卧室里的。“但愿一切都好!”心里默默的祝福着,由三盏灯伴着我慢慢睡着了,醒了时母亲已睡了。父亲说“昨晚给你关灯的时候,看到你笑了。”事后,父亲又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笑了,并说“女儿长大了,会为别人点灯了。有灯亮着,我就知道乖女儿在家等我。”
“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