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1600字

2024-06-2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纵观古今文坛,能为大家、有传世之作者,皆善融合,或者说其精神、人格就是融合的精华。李清照,一代才女,经历与爱夫的生离死别,遭遇国破家亡,半生颠沛流离,这无数的坎坷曲折将她从一个“却把青梅嗅”的天真少女塑造成“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女子。融合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她,以女身作乌江之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由得朱熹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苏东坡,旷世奇才,却仕途不顺,遭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汝州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一路的流亡,却成为一路的融合。他与黄州进行壮丽对话,他“一樽还酹江月”,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被政坛和文坛泼了一身脏水的他,终于豁达了、成熟了。一路的风景,一路的心境,一路的自我剖析,交织融合,才有了超越与从容。

其实,融合岂仅在个人、仅在文坛?当海纳百川的上海迎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引进外来人才,就是在完成一点一滴的融合。当新疆内高生以每年一千人的速度进入沿海较发达地区,就是在完成多民族的融合。当“汉语热”兴起、“海外留学热”持续升温,中国与世界各国互输文化,互相融合,文明的光辉愈发闪亮迷人。

然而,有融合必有矛盾。南北文化的差异,导致南北人的性格、爱好、饮食文化、处事风格等都差异较大。试想,一个嚼着大葱、说话直率豪爽的北方人,配上喝着稀粥、操着吴侬软语含蓄内敛的南方人,是不是怎么瞧怎么都格格不入?但融合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此:越是融合,越显矛盾,越不顺眼;越是矛盾,越是要相融。互斥与互融,交相旋转变换,一部独特的文化历史就这样摆在了你的面前。细细翻看,其亮点精华尽在融合的矛盾中。就这样,排斥与融合一路打打闹闹走下去,走出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并会一直一直走下去。

一方面,融合过程中有矛盾;一方面,融合本身内部也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和而不同”。融合绝不是随大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棱角磨平、让特点尽失。这种融合充其量只是同一化,如标准车间输出的标准化批量产品,无趣而死板。真正的融合,像是两块泥巴,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揉成一气,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如此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我和你又各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独立的个性。形相似而实不同,貌相似而神各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而不同,小同大异,这才是“融合”的真谛、“融合”高度。

不过,并非所有的融合都能实现。清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将洋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买洋枪洋炮远洋巨舰,送孩童赴国外留学,在沿海地区办学设厂。这一系列举措,都看似在引进和融合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可结果呢?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中国的老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耻辱史还在继续。究其原因,是国体未改、人民未开化、融合不彻底。不触及根本的融合不能算是融合,追求表面的融合只是摆摆花架子,只是披着“融合”光鲜的外衣,或者说这根本只是“伪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如果只是“伪融合”,谈何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提倡“伪融合”,如何成就唐文化的繁荣、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能实现的融合不存在一方强于一方、消灭一方,也不存在委屈一方成全一方,因为融合总是双向促进的。近年来各方对于保护本土文化、防止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呼吁声渐强烈。实际上谈何保护?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又各持特点,只会促成其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你能说融合了江南士大夫文化、外国酒吧文化、移民气息的上海文化已经变味了吗?你能说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韩国、日本就没有只属于自己的大韩文化、大和文化?

随着世界平坦化进程的加快,融合为发展的大趋势。个人经历的融合将塑造出一个人格健全的成熟的人。个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为“天人合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似小流汇大江,因为人本是社会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科技与文化,经济、政治与文化。。。。。。无数的融合,无尽的发展动力,无竭的无形财富。

当然,融合是漫长的过程,从量融到质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融合看似平常,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长久的融合所带来的,定是令人惊叹的“珍珠”。融合不容易,需要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融合正应了这句话。

想来,如果世界上没有融合,该是多么乏味、多么单调、多么寂寞!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