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三千,有成就者七十二人,而且性格、风格各个不同。在《论语》中,他们十分活跃。一般而言,师傅教徒弟,很容易师傅是什么样,徒弟就难免有师傅的倾向,然而,孔门师徒不同。这就不得不让人奇怪:孔子究竟有何德行、能力和智慧,使得各色人等都甘心受教?(拿孟子来作比较,孟子也有弟子,但孟子仅有的弟子,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模糊,仿佛只是为了向孟子提问然后被孟子教与训的。孔门弟子呢?个个鲜活!这个看《论语》和《孟子》后对比十分明显。)
我想是因为孔子气象万千,水深浪阔,能够蓄养得了鱼龙。孔圣人的“圣人”不是白叫的,当得起“气象万千”这四个字的,说孔子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孔子做人有其一以贯之的道,然而,据此一以贯之的道演化出来的行为每每在表面上看来甚至互相矛盾,以致于徒弟质疑四起。孔子都不得不说“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啊)。
人们往往停留于表面,而不愿深究。人们往往会注意到他人外在的一致性而不深究一个人内在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怎么,王传福本来是做电池的,怎么会突然扩展到做汽车?怎么,周鸿祎本来是做杀毒的,怎么会突然做搜索了?怎么,希特勒这个恶魔怎么可能是个素食者?怎么,丘吉尔这位伟人怎么可能吸过毒?怎么,里根怎么可能在做总统前曾经是运动员、电影演员?
然而,当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很有连贯性,一切都很符合逻辑。
我们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一混乱,人就容易分裂。人一分裂,就很难感到真正的快乐,或者至少说,很难持续地感到快乐。
一个人可以内心很分裂,但外在很一致,最后,分裂到一定程度,化解不了,只好举枪自尽或者扫射无辜者(指美国人了,美国很多州枪支自由);一个人可以内心很一致,但外在很分离,让你感觉不到其连贯性和可预测性,甚至有些迷惑“这家伙到底怎么回事”或“这家伙到底在搞什么飞机”等等,但乐在其中。
孔子不是没有忧虑,但他能够“不忘其忧,不改其乐”,他能体会到持续的健康的真正的快乐,这是那些自诩为聪明的人所做不到的。
向孔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