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侃疼痛文学800字

2024-06-2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自从几年前一种名为疼痛文学的文字风格像流感一样地蔓延至各种角落开始,能写出一手“阳刚作文”的人似乎就在校园生活中绝迹了。无论是在学校选编的佳作集上还是同窗们的周记上,都很难看到曾经在我眼里是过时而不入流的青春热血的字眼。

不知什么时候就是这样了。“向着火红的朝阳跃进吧”变成了“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

人们在一种已经由个性变为泛滥了的事物当中,反而会清醒过来。每个人都有认为自己比他人清醒的倾向。于是在疼痛文字成为中学生通病后,大批大批的反对者、清醒者就如马后的大炮轰地出来了。比如我。每当看到老师选出的学生范文中满是“忧郁”“哀伤”“沉默”的字眼,或者是对着一片树叶感伤到落泪的桥段,我总是不屑一顾地嘲笑,豁达得就好像我从来没有被感染过似的。

但任我再怎么掩饰,仍然不成熟的笔触还是不可抑止地柔软了起来,有别于初中时代写出的一篇篇令自己热血沸腾的稚嫩的作文,更别提小学时期的我在作文中立下的“争做祖国明日的太阳!”的豪言壮语。那我被我义无反顾地抛弃的阳刚风,现在被我视作阔别已久的珍宝。我只能回过头拾起被我抛弃的名家作文,企图驱除我身上被感染到的些许疼痛气息。而当我翻起老一辈作家们的文章时,始终是有些提不起兴趣。我产生了另一种想法。

存在即是合理。这是一句任何人都可以滥用来捍卫自己行径的话。既然被我们这些所谓“清醒者”不屑的疼痛文学正在无法阻挡地成为普遍现象,那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明媚的忧伤”,就并不觉得奇怪了。

解放后若张口就是“我心中那埋藏已久的伤痛”,恐怕只会被劳动人民的激进汗水淹没在炼钢炉里。而二十一世纪若来一句“向美好的明日大跃进”,也恐怕只会被人默认为在搞笑。80年代凭栏吟一首图书馆抄来的唐宋情诗,夹杂自己的白话创作,也许还能吸引到隔壁班大眼睛卷刘海的张花花,现在这么做除了能被列入校园奇葩集合,也没有什么出息了。

再细看我那笔下皆是疼痛的朋友们,生活中的他们同我一样嘻嘻哈哈地往返家校,兴致勃勃的发展自己的爱好。若不是有那一篇篇作文作为证据,谁能发掘出不过有十来年人生阅历的他们的究竟有什么可呻吟之处?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