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于天地”,道德与立1200字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明浩浩乎荡涤五千载,至于世纪之交,13亿炎黄子孙如是宣誓,豪言壮语,犹未绝于耳,可今日之时之地,忽然发现,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已然渐渐软化,于是忧患世人开始探寻社会主流价值。

我是从《环球时报》上知晓社会正热火朝天地探讨社会主流价值观,感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的同时,觉得这个探讨很有意义。毫无疑问,当大家都试图把心目中理想化的价值观塞进主流价值的筐子时,往往意味着彼此竞争,甚或引发价值体系的混乱与对抗。然而,价值观是最末之结,欲得价值主流,必先探讨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道德。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社会的构成要件。相比法律或强力而言,道德看似柔弱无力,却是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是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古今中外历史实践表明,各种主义和思潮时火时灭,唯一最基本的道德观万古而常青。

中国是一个缺少本土宗教的文明古国,无法靠原罪救赎的宗教观来自律和维系社会运转。加之中国法治水平尚待提高,随着社会分层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深入,中国社会难免成为“众神狂欢”的大舞台。而选择价值观作为大舞台的支柱,则必先重建道德共识,夯实大舞台的基础,让各种价值充分交流交锋交融,最终培育出一种和而不同的主流价值体系。

这是一个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年代。这一切,源于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化、西方化、市场化。中国传统道德遭到致命性的颠覆和解构,道德水准大幅下滑,以致洋人讥以“中国人缺少的不是价值,而是道德”。不管是“收红包”还是“躲猫猫”,不管是“毒奶粉”还是“黑矿难”,不管是“豆你玩”还是“蒜你狠”,不管是“剽窃论文”还是“学历造假”,都表明中国正处于一个道德危机期,更严重的是无德之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官二代喊出“我爸是李刚”。有人评价:“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左传》曾言“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必有坚实的基石。这个基石即是道德。诚如古语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欲塑主流价值之塔,必须夯实道德之基。

塑造的形象亮点:此文意境很美,前半篇尤其像小说,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实属另类,夺人眼球。刻章老人形象丰满,与中心相契合。老人的出场,就用一句“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很有分量,让人感受到老人的定力。接着写老人“眼神依然安宁包容,执着刻刀的手也很稳”,更让人觉得此人绝非凡俗。接着写他刻章的过程,再次提到眼睛“专注而凝重,仿佛有淡淡的光芒”,并且提及在刻章时老人“全身都蓄着一种待发的气势”,正面写老人刻章的专注,令我想起好多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形象,如阿城《棋王》、冯骥才的《泥人张》等。最后老人的自言自语可是画龙点睛之笔,用“可刻出这块好东西,心里就踏实了,满了似的”完成了对他的形象塑造。文学创作讲求“形象大于思维”,如此血肉丰满的形象,自然凸显了中心。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