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什么?中国式的“传承”又是什么?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特有的“传承”方式更是引得无数人的疑问。
中国古代歌颂母爱父爱,子女孝顺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说先贤,单是鲁迅、朱自清、史铁生、莫言等许多近代作家都表达过类似情感。鲁迅的《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朱自清的《背影》,这种表达对父母深沉爱意的和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似乎早已成为板上钉了。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观念从出生就开始萌芽,可随着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的发展,我们是否少了些什么?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想把他们的年迈多病的老父亲赶走,于是他们找了一条薄薄的毛毯扔给了他们的父亲,正当他们推着父亲到门边时,他们刚生下来没多久的婴儿叫到:爸爸,别全给了,留部分给你将来用呢。无疑,这个故事十分荒诞,但是却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三代人中总有一代会被欺压,被榨取。犹如封建时期的阶级关系,孩子被称为希望因而被供为皇帝,而老的一代只能被压迫,殊不知皇帝被宠坏了便成了昏君。这种三级阶梯似的关系在慢慢地变成一种新的“传统美德”,形成中国式的“传承”。
“你砍,你妈有的是钱。”这句话出自一位母亲之口,他的儿子在网吧与人争吵,被对方打了。母亲听了,二话不说,背着一袋子钱带着儿子来找打他的人,让儿子去报仇,并为他助威。这显然有些助纣为虐的味道,却不可否认这正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中国父母太爱孩子,这种爱更像是被下了定义,好像不为孩子付出所有就不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但并不意味着要为孩子遮挡全部的风雨,记得电影《洋妞到我家》讲的是一个外国的大学生到北京一个家庭做互惠生,中国父母的做法让她十分吃惊。影片中的父母怕孩子吃的不干净,出门自带碗筷,过滤网,消毒液,洗手液等等,五岁的孩子不会吐骨头,剔鱼刺。父母为了孩子不得不长期分居而睡诸如此类的现象。父母太爱孩子,爱的忘乎所以,爱的是非不分。即使得不到回报,即使将来被扫地出门,却依旧心甘情愿。这是中国式的“传承”。古代的孝顺慢慢在退化,渐渐与社会脱节,转而成了物质的,名誉性的。只剩下父母对子女流水般的爱。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细细想想自己的父母,为他们理理鬓角略有斑白的头发,爱他们,宠他们,像他们当初爱我们一样,让中国式的“传承”变成正真的中国式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