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手记之252)1400字
2024-12-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考、考、考,以考分胜负,以考定英雄,当今谁领风骚?先过考试一关。
高考,命系一线的感觉,家长守候,学生煎熬,十二年寒窗苦读尽在两天见分晓。愿望,祈盼,梦想,都寄托在一场考试上。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来,这座独木桥依然令人望而生畏,依然你争我夺。因为这是人生的分水岭,是生命的分界点,成则为王败则寇,父母们耳提面命地告诫子女此乃人生之大事,成败在此一举,老师们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学有所成在此一举。若要出人头地,定当披荆斩棘,不畏难,不畏险,苦心钻研,潜心学习,誓把书卷看穿,把习题做透。
大批交警出动巡逻为护考,家长请假静坐守候为陪考,车辆禁鸣绕道、小区禁止噪音为保考。社会高考经济一浪高过一浪,从营养品到就近考点旅馆,从相关辅导资料到先进学习工具,乘机而上、应时而动、应运而生。目的只有一个,都为高考服务,都在积极准备,为考出一个好成绩而努力。另一方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纵然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足以让考点身败名裂,于是各种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类高科技手段都运用于考试场所,保密工作一层紧似一层,恰如面临大敌,恍若敌特大举入侵。
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也不可能变,所有考试因势而动,中考像模像样地进行着,为高考作着第一轮筛选,优的更优,劣的慢来,于是,为高考时能考得一所好学校,中考时必须考得好学校,中学的好坏直接定下了将来的前途,因而中考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初中生的学习压力空前高涨,素质教育在初中已成一句空话,为应试而学才是最大的实话,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取消中考方案却胎死腹中,也只能半途而废,试想靠初中进行推荐的方法能有多少公正在里面,这样只能更加助长初中的学校和教师的违法乱纪、滥用职权、品质堕落。
中国一贯以来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现在这个人口膨胀、人人择学而从之的社会里,优质教育更是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了。在趋之若骛的社会洪流前,教育正从事业化走向产业化,学习也正从技能化走向证本化,很多工作有一定素质的人谁都会做的时候,人们挑选的是学历。从初中承袭下来,小学的学习标准也相应提高了,一种中学化的竞争模式正在小学里暗流涌动,素质教育也只是美丽的外包皮了,学校与学校的竞争、班级与班级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教师想要素质化教育,学校会答应吗?家长会答应吗?社会会答应吗?学生将分数作为命根,教师将考试作为法宝,这在我看来是很遥远的事,仿佛是另一个时代泛黄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却还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上演着。
从高考试场出来的学子,无不轻松,似千斤巨石落地一般,问其最想做的是什么?答曰:1、睡觉、休息;2、玩电脑游戏、看世界杯;3、出去走走,散散心。不论考上与否都是一种解脱。家长们最期待的还是高考的分数,等待命运的安排显行比什么都重要。而一旦考上重点大学,不论对学生、对家长来说,都是功成名就的事,仿佛此生金玉良缘已成,丰衣足食、高官厚禄已就,再不用节衣缩食、节水省电以维持生计,大有康庄大道一片光明之感。大学校门就在“严进宽出”的潜规则下导演着一场场人间悲喜剧,进了大门再不去管里面有什么不好的东西了,出来时俨然一位有学问的专家。
考,生活中少不了,对于有文化的人更是少不了,不考不成体统,不考不成规矩,不考不显水平,考试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水平,还是一种人的综合才智的体现,能考好的人都是聪明人,所以学而优则仕。
(时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