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没有事情做,走到小院外。登上那古铜色的木楼梯,伴随着吱吱的摩擦声,虽有些刺耳,但或许很久以前就习惯的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噪音,是木板编制的乐曲。这三层的小别墅在那村庄的最后方,也是最高处。站在这小楼之上放眼望去全村的动态尽收眼底。
“习惯”或许暗示着许多同龄人对父母呵护的习以为常吧。 凝视着星空,在黑色的映衬下已不再是白日的湛蓝,早已进入墨海的世界,黑色有些阴森。村口又摆上了幕布,这似乎是一种上世纪才用到的放映方法,到现在已经落伍。但在村人看来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在远处就可以看到大屏的放映效果,还不用到影院与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碰撞”,不用花费什么去买声称打折却丝毫不减价的电影票。在他们眼里这不亚于现代的高科技放映产品。对黑夜的描绘准确,用词恰当。这两段也许是衬托作者略显沉重的心情。 然而这古老的方法也被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在不大的乡村里,顺着楼梯爬上天台。只要随便占领一个“制高点”就可以悠哉的看着村口的这一景象。不需要高昂的消费,不需要近距离的接触社会人员就能看到电影,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在一系列的设备搭建好之后,幕布上闪动着耀眼的文字。
放映的什么呢? 又是现代家庭的情景剧,又是那熟悉的让人厌烦的场景。90后又在家庭中享受了父母热情给予的自己却不愿接受的爱。于是乎,在下一瞬间一幕摔门而去的场景出现;一幕挥手而去的场景出现;一幕想打“持久战”,从此互不相视而现在却四目相对的眼神出现。为什么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为什么自己的行为总是受到牵制?在形成之前总会经过父母的大脑过滤一下,才能表现出来?这都是“虚伪”的,并不是同龄人们最真实的想法。一个个愤怒不满的问号从电影中主人公的脑中闪过。突出重点内容,引发思考。 而后,转眼望望墨海般的星空眼前的场景让我膛目结舌,暗淡的星光下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并随之射出耀眼的光芒,且伴随着类似于小楼木板发出的吱吱声,这与此时的夜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是外文电影看多了的后果,大脑条件反射的告诉自己这是ufo。
匪夷所思的想法从脑海中不断的涌出,虽然很不可思议却被事实所征服。没等我反应过来,我已经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到这“ufo”中。这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外星人使用的飞碟而是一台“交换机”。对,交换机——它可以把自己和父母的角色互换,甚至知道父母的思想。没等我做好要交换的准备,没等我要想按下“交换”的按钮,没等我看清眼前闪过的形影,自己已经转换到另一个场景之中。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转换较为自然,颇具匠心。 自己成了一家之主,工作繁忙之中还要抽出一点时间来打理家务,旁边有自己的妻子和并不大的孩子。百忙之中已经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闲人”和“闲事”,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小提琴也很久没有去演奏,手法已不再是昔日的娴熟。在已经定好的闹铃的催促下不得不早早的起床,天微微亮就要赶到贸易市场去抢购最新鲜的蔬菜,来“犒劳”光临我店的顾客。
中午的事务大部分是由自己来打理,妻子总是心有余悸的想到和保姆在一起的孩子。信笔勾勒,但绝不笼统,为主题揭示作充分的铺垫。 时间轴拨动到了12年之后,孩子已经13岁,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思想。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积蓄,现在车子、房子、票子样样俱全。工作压力不是以前那么大,但是孩子的成长成了最大的问题。每天面对数不尽的零花钱如同讨债一般,孩子花钱的样子越来越像大人,无所顾忌,自己的工资就像是无底洞一样任由他花销。偶尔问问他钱的去处,得到的只是冷嘲热讽,丝毫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位父亲而减轻言语的刻薄。孩子母亲的一句唠叨会随之而来更多“大道理”未来可能是现实的翻版,这很多人所熟知的一幕也许就这样重演着,这显示着作者的构思匠心。 。“哎、啊”的叹息声总是从他那自认为不再稚嫩的却又是不怎么成熟的声带中震出。这个无底洞并不是那么现实,总有一天会瓦解。而又有谁知道那时候的一般情景呢?这种感觉的出现远远大于数年前工作所带来的强大压力。 思索中,自己若做梦一般惊醒,又回到了小楼的房顶。
思索着刚才的一切,明白了许多。有些事情或许那是自己的一时冲动所酿造的,但是在父母的心里却形成了一种阴影。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是父母身上的伤疤。此段揭示直扣本质,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