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而,纵观古今,以淡泊明志者比比皆是,以宁静致远者却廖廖无几,就连孔明本人,也绝非宁静之人。
方其躬耕垄亩之时,广交天下名士,自比管仲乐毅,深居陋室,胸怀天下,内心并不宁静,以待出山之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取荆州;定巴蜀,戎马倥偬,无片刻安宁,直到先帝驾崩,辅佐幼主,夙兴夜寐,积劳成疾,起擒六出,五丈归天,才得以永久安静。
孔明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既不甘于寂寞,可谓致远矣,也不安于宁静,所以才有三分天下之壮举,流传千古美名,可谓致远矣。若其胸无大志,终老隆中,遑论致远。
古往今来,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无不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励精图治,一往无前。司马迁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史家绝唱;鲁迅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横眉冷对;李世民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贞观之治;李嘉诚若安于宁静,则不会有长江集团。
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的教训不胜枚举。后主李煜生于帝王之家,长在妇人之手,逢乱世而不思进取,为人主苟且偷生,一人宁静导致国破家亡。19世纪的满清王朝,暮气沉沉,积弊重重,直到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才从宁静中惊醒,一朝宁静换来百年屈辱。
宁静之水为死水,宁静之人必沉沦,宁静之国家必落后,宁静之民族终将灭亡。在旅途中奔波劳碌得片刻宁静,必养精蓄锐,再接再厉,切不可贪恋宁静,安于宁静。
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足以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