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观念之一,即为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天赋人权”,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为生而知之,且又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我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
之后耻也都被长期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千古,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以食嗟来之食为耻的思想也早已深入人心。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
拥有一颗知羞耻的心,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会心有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引以为耻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只是四个大字而已: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的心》中唱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这歌唱的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反省和成熟。
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谁没有收到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做有良知。当然,关键前提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
归来吧,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