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何处寻道阮郎归1500字

2024-11-2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小山,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号。晏几道(约1040—1112年),字叔原,江西临川(今属南昌进贤县)人,宰相晏殊第七子,与其父并称“大小晏”。对于人称“小晏”的晏几道,我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晏几道写过许多有名的词句,诸如《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就整首词的意境而言,我却更喜欢这首似乎名气稍逊的《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小山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在国都汴梁。此词当为小山的后期作品,反映当时宴饮时的场景。起句引用汉武帝在建章宫造铜人承玉露的典故,将场面的奢华热闹一言概之,随即笔锋一转,在绿杯红袖的氛围,以及兰佩紫,菊簪黄的煊丽中,联想到的却是云随雁字长,人情似故乡的愁怨。睹物思情,沉郁顿挫,竟乃发清歌断肠般的感叹。 纵观整部《小山词》,以情深意绵见长,他擅长小令,但“其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他的词“工于言情”(陈焯《白雨斋词话》),但“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有人说他是小令词的最后一位专业作家,实不为过。就其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有不少是与歌女舞伎有关,相对题材狭窄,所以又有人说他的词境不够阔大,仍脱不了艳词的窠臼,比起乃父晏殊而言,成就犹有不及。

对小山词的秾艳之气,我不否认,这也是我不是最喜欢《临江仙》等名篇的原因,情浓意切,以至难以化开。他自己也说,“多情爱惹闲愁”,“到情深,俱是怨”。整个离不开一个情字,又常常跟梦交织在一起,读多了,纵然再艳而不俗,也易产生审美疲劳。而这首风格更加清丽,境界更加开阔的《阮郎归》,就显得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这不是偶然的,这与晏几道的身世浮沉与个性禀赋有关。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里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有此四痴,他把晏几道称为“痴绝”。事实也正是如此。小山,生来好学,天性聪颖,“磊隗隽奇,固人英也”(《小山词序》)。他生于侯门,身为王孙,而家道中落,命运多舛,一生仅作过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之类的小官。然其性格始终孤傲,在慢词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他独执己见,坚持作小令。一次东坡闻听小山之名,想通过黄庭坚的介绍与其会晤,竟被小山断然拒绝:“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令东坡也无可奈何。小山之耿介乃至执拗,可见一斑。

词如其人。这位曾经的王孙,历经从仁宗到徽宗五朝的传奇作家,他心中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

再录一首他比较著名的《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梦也罢,醒也好,无论是繁华富丽,还是爱恨缠绵,都在岁月里渐行渐远了。幽伤,夹着无奈。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词牌来自一个传说。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二人思归甚苦。归来则乡里凋零,已历七世。词名如此,故音律感伤凄恻。就连东坡陈亮等豁达之士,作此词风格亦婉丽,其他名篇犹有司马光的“渔舟容易入春山”等等。但我以为,似以小山的这阙“天边金掌露成霜”成就为最高。这首词,堪称整个晏几道一生,整部《小山词》的缩影,晏几道,在看透世态炎凉的七十载光阴里,内心深处,始终留恋着远去的那个“故乡”。他的名字,似乎也暗合了某种天意,向几道,多歧路,却也是——

何处寻道阮郎归。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