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酷爱画画,所以就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绘画班。那时,我不是个课堂上的
“乖宝宝”。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我的思维异常活跃,每次老师教“**是*色”的时候自己就开始按照
脑海里的想法构图了。一幅画完成后,我所用的颜色和老师要求的完全不同,而且经常还会把西瓜画成方的,
小鱼画成心形的,天空涂成红色的等等。而每次交作品的时候,我总要受到老师的责备。放了学,老师总忘
不了到我父母那儿去“告状”,而令人庆幸的是,他们通常只是微微一笑,从不责备我。现在想起来,我真的
很感谢我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们不骂我,而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比老师聪明。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成为老师的
“帮凶”,一起扼杀我的创造力。
谁都知道,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逐渐定式,创造力会随之减弱。
从我在绘画课上的表现,就不难看出我是个思维相对活跃,并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而老师呢,则分明与
我“对着干”(或者说我与她对着干),让大家照她的图再画一张。严重地说,这样和抄袭有什么区别呢?一
次两次可以,这种方法用多了能有什么用?只会让小朋友的思维产生局限性和依赖性。
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
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句话,仿佛就是为了中国学生而诞生的。
我曾听说过有一名美国女大学生琳达到昆明一小学教美术课。圣诞节到了,她要求学生画一棵圣诞树。但
作品交上来以后,她惊讶极了:为什么大家画的树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呢?仔细观察后,琳达发现教室一角就有
一棵圣诞树----那是学校为了给她营造一个相对熟悉温馨的节日气氛而摆放的。大家全都照着那棵树画,还能
不一样吗?于是,她就用布把那棵树盖上,再叫大家作画。一节课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画出真正是自己想象
出来的圣诞树。
的确,正如事实证明,许多人做事只限制于单纯的模仿。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连画完画后也要习惯性地
问老师:“像不
像?”,而不是“好不好?”。许多同学都认为:“像”是基础,而“好”是建立在“像”之
上的。这样说来,那凡。高的《向日葵》不就成为了一件失败的不成体统的作品了吗?归根究底,之所以许多
学生会有这样的思维习惯,都是因为一些老师欠妥当的教育。他们认为创造力是可以教的。方法无非就是把少
数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罢了。那么,既然是能传给他人的,就一定是重复的,何来创造力?正因为
老师们这样的教育方法与思维,我幼儿园时的每一幅充满新意,本身优秀的作品才会被打入“地狱”,标上
“乱七八糟”,“无中生有”,“不照例图画”之类的评语。
社会正在进步,需要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那些曾经扼杀过也被扼杀过创造力的老师们啊,请你们放
下手中无形的“屠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不要让“悲剧”一次次地重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