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熟悉的旋律传遍大街小巷,引无数粉丝折腰疯狂。
青春偶像崇拜现象已随青春偶像的不断出道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尽管社会舆论曾批判粉丝的疯狂行为,但个人认为,该现象是利大于弊的。试问:在充满政治色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晚上,谁不愿看见几个青春洋溢的面孔,听他们细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因此,该现象有助于将人们从过于严肃沉重的话题中解放出来,引导全社会形成青春向上活泼蓬勃的积极风气。当看到自己所崇拜的青春偶像在不荒废学业的情况下,拥有火爆的演艺事业,这本身就是对粉丝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激励,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可与偶像比肩的攀登者。
“我怎么变这样,变得这样疯狂。”一句迷茫无助的询问又道出多少青少年的心声,引发多少共鸣?青春的确应当鲜衣怒马,烈火烹油,但这适当的哀愁又是对青春的适当抚慰。因心有戚戚而引发的青春偶像崇拜就更是无可厚非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方式令青年找到精神归属,找到可循可追可栖息的精神实体,因此“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了,“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颓废没有了,有的是“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的壮志,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云淡风轻。这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诚然,粉丝斥巨资为偶像庆祝生日的行为有些过火,但这并没有引发实质性的社会危害。相反,这恰恰显示了青春偶像崇拜的巨大力量。青春偶像频频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在这个公益丑闻不断式微的时代,这实在是一个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极佳方式。利他主义者在时代车轮下几乎丧生,而利己主义却吸附微尘在空气中肆虐,青春偶像奉献自我投身公益,他们强大的影响力势必会引来人们,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青少年们,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让“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流于口头,不再是纸上谈兵。
“存在即合理。”青春偶像崇拜从来不是“娱乐至死”的产物,也绝非“泛娱乐化”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它让书本中的哲人圣人重新活过来,并成为另一种来自生活的接地气的精神载体,让时代精神不再高高在上不可企及,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唤醒时代对活泼、青春、积极、热情洋溢的时代精神的渴求。这才是青春偶像崇拜真正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