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决雌雄》中详细的介绍了袁绍、曹操的官渡之战,并且仔细的分析了袁绍最终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当时寄寓在袁绍身边的刘备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离开袁绍的原因,即“刘备预感到袁绍要失败”,所以才离开袁绍,试欲转投刘表。这里易先生恐怕犯了一个错误,即把刘备看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甘于寄人篱下的投机分子,亦或是随着局势强弱而随风倒的“墙头草”,因而才有了这样的错误结论。
??事实上并非如此,刘备离开袁绍也并非是预感到自己的“老板”要垮台,而自己要另谋出路,而是另有原因的。
??毋庸置疑,刘备在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人物,更是一个英雄,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暂时的寄人篱下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当机会来临时,这条“龙”还是要腾出深渊,这只“虎”还是要冲下高山的,从而才能大展身手,逐鹿中原,乃至问鼎天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王霸之业。而袁、曹官渡之争恰好就为刘备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锲机。众所周知,袁、曹是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中国最为强大的两股势力,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两股势力如果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时,其他势力,尤其是像刘备这样毫无资本的弱小势力,是根本没有机会在他们的严密统治和监视下生存的,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开创绩业。然而袁、曹一旦相争,他们的统治势力势必相对宽松,这就给了刘备、孙权这样弱势群体以建功立业的可乘之机。正如易先生所说的一样,“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所以袁、曹刚一交战,他立即感到,机会来了,也是自己离开袁绍的时候了。所以他离开袁绍的原因并非是他预感到袁绍要失败,而是要为自己抓住一个对自己来说颇为不易的机会。在这种想法下,袁、曹之战到底谁胜谁负已不是他关心的主要问题了,他真正关心的则是自己怎样才能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开创出自己的霸业。相反,他内心里恐怕会希望袁、曹之战最好不要过早地分出胜负,拖得越久越好,最好打成个两败俱伤,只有这样,这两股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势力才会对他开创绩业构不成威胁,他创业成功的机会相对也才会更大,又怎么会因为袁绍要失败而离开他呢?
??正因为刘备是一个英雄,心中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加上刘备本人“政治上的敏感”,善于审时度势,所以才在袁曹之战的关键时期离开了袁绍,从而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袁、曹之战谁胜谁负也绝对不是他离开袁绍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则是局势给了刘备施展才华、拓展空间的舞台,刘备要抓住这个机会,所以他才会当机立断、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