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追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每每轻轻哼唱起这首《外婆的澎湖湾》,犹如吟唱起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体会到的,不光是那童年中似有似无的椰风海韵和对外婆深深的怀念。
外婆在世时,曾与外公在一所小学当门卫。那时,是没有电铃的。每至那只方形小钟发出欢快的音响,外公便慢悠悠地趿着“懒汉鞋”走出,解下门侧铁钉上的长绳,拉纤般地拽住一头,摇撸似地让那悬在树枝上的大铁铃响个半晌。屋子不大,却在一侧筑起一只大灶台,我就是在那口锅上吃到外婆包的饺子的。一旁,则堆满了外公捡来的干柴。好像很多,便交错斜欹地伸出上百个小枝,穿过花墙,探进了外公的菜园:有腆着大肚的胖丝瓜,有猫着细腰的小青葱,有齐如刘海的春韭,有灿若朝霞的野花……那可真是个不小的乐园啊。那时童稚的我,看着那青丝瓜丛桐木架上悬下,清新地溢着草香,便忍不住摘下。本以为是件好事,却被外公一顿臭骂。于是,外公就成了我很害怕的人了。他好像很少笑,以至是严厉。不知为什么,他有时会让我搬一些重东西。当然,在那小小的年纪,是绝对搬不起的。他却以为我满是力气,便很凶地握着苹果枝,大声喝斥:“出劲!出劲!”我是出了劲的,且是吃奶的劲,如今想来,却不知那劲到底出在了哪里。于是,当我凭借自己那半扁不圆的小脑袋从铁门的栅栏中钻入,乐颠颠地溜进小屋时,则更喜欢外婆了。
那时,外婆的身体还很健朗。总是身着缁衣,且是那种古老的大襟,仿佛就是一张古画。矮矮的身体,经纬网般的皱纹爬满了酱赤色的面颊,可小小的眼睛里,却满溢着和蔼与慈祥。又总在那蓬松的黑白交织的头上盖住一只蓝底白条的方帕,掐了两角,隐在那团小小的疙瘩鬏里。走的快时,便如一只不安分的小鸟,轻捷地上下蹦跳,扇着双翅。此时,在那如同乌木框的衣着中,她更可爱了。
她是那样地懂得童心。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午后,她牵着我的小手,穿过小屋前的小阶,来到了屋后。我们双双蹲着身子。“看!”外婆手里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几颗小石子。而后,便将掌心弯成一个小窝,手指微微晃动,那石子儿就团成一簇了。又舒展开来,猛一抬手,便一齐发飞上去,刚要落下,手掌飞快地一反,稍稍叉开,像一只缺了些许扇面的扇子,石子便稳稳当当地散落其间了。紧接着,手掌又轻轻地往上一挑,石子飞起,又扑流萤似地一抓,扣出清脆的音响,石子就全在手中了。或是一股脑儿地放在地上拿出一颗,抛向空中,飞快地一揽其余,往上一迎,石子便接住了。我在对面羡慕地看着那只灵巧的手,却怎么也学不会。或是散做一团,或是扔得太远,甚至天女散花般劈头盖脸。外婆微笑着,晃着石子,就如我的老师给我教算术一般:“你得这样做。嗨!不就行了吗?”我呆呆地看着,那石子仍一次次地摔在地上。而此时,连绵的群山中,已嵌入了一颗收了光的夕阳。
乡村的夜仍是那般寂静,让每个人都能静静地聆听草虫的乐响。我和外公、外婆坐在那张温暖的土炕上,空气中微微漫着一种异样的芬芳。外公戴着那副厚重的石头眼镜,对着报纸发呆,一只小小的蛾儿在大肚灯泡上瞎撞着,连灯绳也摇晃起来。焦黄的光将大半个房间照得通亮,宛若那琥珀色的月光一般舒朗。我和外婆坐在被窝里,靠着那堵糊了报纸的土墙。我是如何也睡不着的,活泼的孩子是天神造出的一只不用上发条的玩具。外婆伸出手指,像剪刀一样,一开一合,来回移动着,白色的墙纸上便投下来一只黑色的手影。我扑前去,用手抓着,忽的,那影儿像是被风吹走了。原来,我的影子挡住了光。就这样,我玩累了,睡眼惺忪,整个房顶像是被卷进了漩涡,我入梦了。 入夜,我翻转着身子,舒适地咂着嘴,水泥厂嗡嗡声更清晰了,被窝更暖和了。大铁门被上学的孩子喊着敲着,地上发出阵阵沙拉声,外公已披上了黑布衣,踩着鞋去开门了……我仍甜甜地躺着,直到那铁铃声伴着阳光一齐透进屋中。
中午的阳光透过那屋旁绿树巨大的伞盖,投下斑驳的阴影。蚂蚁在其间忙碌着。我望着 它们,握着花铲儿,掘它们的屋子,或是将此蚁放入彼屋,仅此而已。小孩子是闲不住的。当那个小菜园也玩腻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更好玩的去出。便立刻乐了,扔了花铲,拽着外婆的手,兴奋地大叫:“走!咱们去看大炮!”那时,小学后操场上是有一架防雹大炮的,其中有一个铁椅和转舵。一摇手把,炮筒便忽悠悠地转起来。那时,我觉得自己比警察更威风。虽则外婆要比我高得多,那小脚却像束了铁索,慢吞吞的。我哪里顾得上这些呢?只是一个劲地跑。外婆便吃不消了,边呼着气,边嗔笑着说:“慢……慢点!”一手边去拢那跳上蹦下的遮头帕儿。两腿像蜘蛛般斜向叉着,仿佛一个趔趄,就能摔倒在地了。终于到了木门前,外婆得以“蜗行”了,而我却兴冲冲地撞开木门,奔向了大炮。一个转身,便蹿进了那被粗青帆布照着的舱室,一个劲地打着舵。外婆哪知这个,只见那炮筒只晃悠,便失声叫了。而我却从其中跳出。回去时,外婆紧紧地攥着我的手,一本正经的说道:“昨晚,我做了一个梦哩!”“啥梦?”“梦见一孩子上学,那大炮就转了,要打云哩。我赶紧跑呀,就喊:‘别打(开炮),有娃哩!’”“那娃死了吗?”“不知道!”外婆便合上了那张极薄的嘴,脸上还有愠色。如今想来,外婆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啊!尽管是梦,却足以让她的心绷成一条线吧。听说小姨逃学时,她还曾用苹果枝儿追着满田埂地乱打,而如今,却“返老还童”,“人之初,性本善”了。
在我心中珍藏的,不光是外婆与我同玩的事,更有当我生疮时她的焦急。这件事大概连爸妈也不清楚。那时,我已上幼儿园了。一次打针,不知为什么,过后,右屁股上便生出一只小包。开始很小,我变忍着可不过几天,浓液便在其中膨胀起来。正值放假,我因淘气踩碎了老师家的苹果。她的大孙子就提了一根竹棍赶来。“啪!”正中脓疮,我痛得满面泪流。而后,我回到了外婆那。第二天,我醒来时,裤子里已一团浓血。外婆连忙带我去了就近的诊所。我褪了裤子,趴在外婆的腿上。一阵碘酒的刺痛和一阵酒精的清凉后,我咬紧了牙。随后,那块叠了的卫生纸在医生拇指的大力下向脓疮挤来。一时间,疼痛一齐发滚出来。我再也忍不住,大叫失声,随即,蹬着双腿,号啕大哭。外婆拍打着我,带着发涩的腔调:"就好了,啊?”医生越发用力了,我的眼泪一滴滴落下来,滴在外婆的衣上,渗进去。想来,更多是渗进了她的心里。终于,医生帮我包好了患处。外婆从衣兜中掏出一小沓用手帕包着的打皱的钱票儿,翻拣几张,递给了医生。同时,用那手帕角儿拭了一下眼角。我一瘸一拐的和外婆相扶而去。回想起来,这是我最后一次与她如此贴近的了。
当我上了小学,原先的土木教室已被新教学楼所代替。外公外婆失了职业,也需回家养老了。那时,他们一起住在舅舅的老屋里。环境很优雅,尤其是门口那棵空心古槐,伸了臂膀,遮了巷道。每每也成了寻外婆家的标志。我也常常很少来了。每当舅舅、姨姨、姨夫、表哥等人在老屋相聚时,便是外婆晚年最好的时光。大家往往会给她包饺子,饱实的肉馅儿将薄薄的饺子皮挤得鼓囊囊的。外婆总是很高兴,像一个孩子一样,吃了一碗,仍要一碗。与此同时,她日渐衰老,腿脚也越发不便了。外公为此给她在小坡旁修了石阶,可后来,便不得不用竹杖了。我是清楚地记得那支拐杖的样子的:翠黄的竹胎,带刺边的黑漆,大大的骨节儿上下排着,活脱脱一件古物。有时,我和表弟会将拐杖的小弧放在嘴边,嘟嘟地做长号吹。外婆便又气又乐,用手抓着。于是,我和表弟就在一片热闹的笑声中跑去了。
再后来,外婆便不得不依靠那把被外公修了无数次的竹椅走动了。弓着身子,抓着椅背,一步一步挪动着,竹腿在地上划得吱吱响。有时,她会坐在椅上晒太阳,安然的像个神了。其间,外公也曾给她做过一支白木拐杖,粗粗的,歪斜壮大的头,仿佛佘太君的那样,又如老寿星的一般。可寿星能延寿千年,但外婆却已垂暮之年。最后,她只得整日地坐在椅上,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她真的化神了。
日子一天天近了,仿佛一辆火车,最终停了下来。有人说:“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可外婆的秋,却是不完整的,她没有凑到那个吉利的“80”数,就在自己的晚秋中逝去了。入棺时,大姨亲自为她洗了最后一次脸,在回绕昊天的哀乐中,外婆安详地睡着了。
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与她相处的那些日子:她曾用双腿和我去看大炮,用三条腿与我逗乐,用六条腿去晒太阳………而今却要孤身一人,飞往天堂。尽管人生来不带他物,可外婆生前,留给我的,她的孙子的确是无法比拟的。外婆是苦命的,她是旧式妇女,连名姓也模模糊糊,生如一把土,逝做一滴尘,终归于大地了。
外婆走了,悄悄地走了,仿佛一缕烟,带走的是她的躯体;留给我的,是那片永不磨灭的,盛满快乐的“澎湖湾”。
后记:谨以此文献给我在天堂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