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闭门造车的年代里,我们拒绝接受一切外邦事物,阻塞了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而如今我们敞开国门迎四方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开始思考,在这样的大融合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见到外邦文化盛行于国内外。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邦文化迅速占领了市场,抢占了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当代学生的书柜上或许可以放满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却不见到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上海的书展上国外小说可以卖得火爆,却理所当然地置文言版本《红楼梦》于低价贱卖;甚至在时下中国的流行词中,都嵌入了外邦元素。我想这样一种态势,尚不能称之为融合。
再反观国外,有众多学子愿意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并视之为一门优雅美丽的语言;也有中国达人秀中的外籍选手愿意放弃自身国籍,而来到中国长久地定居;更有人为中国的书画墨宝及京剧相声如痴如醉……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而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清,国外在引进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更好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这是我们所不及的。
纵观古今中外。有日本窃取我们的汉字,复制我们的古代建筑并精心保存至今;由英法列强火烧圆明园,掠夺其中的珍贵字画及精美瓷器……尽管我们受到了万般欺凌,但至少我们看到,由我们双手所创造的文化是值得让我们骄傲并将其传承的。
从京剧文化的日益小众化,中国原创动漫产业对于日本动漫的过渡模仿以及中国名著的滞销与贱卖等现象中,我们足以窥见国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缺乏,这是不必要也不应该的。我们必须大胆地去承认:是的,中国那传承五千年之久的动人文化值得我们如此自豪。
文化的融合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我想没有人愿意见到某一天,中国文化在这样的大融合中被同化,所以从现在开始学着去珍惜吧,珍惜现存的中国文化,并将其更好地发扬光大。
融合,不应只有对外来事物的接受,更应有对现有事物的保留,这是我们所应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