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惊鸿的一瞥掠过这个太平盛世的时候,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一群群拼命挤向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在那华丽的皮囊之下,一副副傲骨,似乎缺少了点东西。
那么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
二零一二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学和哲学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看待目前的中东、北非局势?你读过《诗经》原著吗……
当一个个考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手足无措的时候,一些教育专家却对这样的题目大加赞赏,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的确,一群群的“九零后”在十年的寒窗苦读之时一向是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考试考什么,我们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模式被称为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现在,素质教育紧紧地贴在墙角,不敢出来。于是,文凭高文化少出现了,学历高学者少出现了,考证多实践少出现了,“恨爹不成刚”出现了,李双江之子的“辉煌事迹”诞生了。很不幸,一个个不安分的官二代,星二代们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一个个拿着高学位却找不到事干的毕业生出现了……但这究竟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什么?
是骨子里缺少了深入社会应有的素质。
复旦大学招生面试的教授说,大多数问题没有答案,考生可以用自己的逻辑给出观点,也可以用自己的博学来探讨,还可以质疑发问。这些自主招生的题目,主要是给考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如是我们有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的学识,有了完美而充分的素质教育,有了关注现实的态度,有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所缺少的,就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若是充分的学识积累,完美的素质教育,开阔的事业和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四者同时向心碰撞,所撞击出的火花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学子是少之又少,这究竟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什么?
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充分锻炼实际能力的平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的高中生的我们,不仅仅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各式各样的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九零后的我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其一分子,但是,仅仅有一点应试教育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了,体验生活的艰辛,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这好多好多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自己好好把握。时代需要的一种完美的素质,是要经过长久性锤炼的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下一次,让我再看到,在那华丽的皮囊之下,有的不仅仅只是一副傲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