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日记读后感1600字

2024-07-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因为萨特和波伏娃同时对他产生过兴趣,现下想来,热内被彼得·沃森列入对20世纪思想有影响的人物,算是理所当然。

他的矛盾或许在于生活内容对自己的否宜在道德层面上的拉锯,也或许在于才华背后对自己的否定或肯定的不确定性。

很明显,热内享受于自身的罪恶和不幸福,并以此为精神食粮。从开头都用主语“我”又可轻易了解他的孤独感和优越感。从跌宕而充满危险刺激的生活里,他得到满足,像个空洞般吸收激情给自己带来的生存证明,不断地去爱,不断地去背叛,不断去犯罪,不断去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看清了人人皆有两性性质,并坚定自己的中性生活,从不后悔(或无意识),乐此不疲。亚里士多德给出一个定论:喜欢孤独的不是野兽便是神。我们又如何定位热内的属性?他是否真的爱好孤独,或是不得以而安然处之?这是一个过程,在流浪和监狱中,他尝到“不得不”的滋味,生活往往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旅程,帕斯卡尔早就认为这个旅程不过是快乐、快乐、快乐、快乐地哭泣。否定自己是个悲剧,而热内将这一悲剧变成了力量,从一部小说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气味处处撕扯着他的悲哀和斗志。反叛不是他原来所想,从童年开始,他便倍尝艰辛。当然这不是热内成为瞩目小说家、剧作家的理由,成功恰恰在于他不断地感受和思考那份混沌的尖锐,让那些经历都被注入了意义并得以传播及影响他人。

萨特认为热内到处都看得到自己,并把最隐秘的部分暴露于天下。这从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一直与祖国,一直与社会在进行着抗争,却又从内心想表达自我,与其说想被接受,不如说是从高空的俯视,厌倦地,慌乱而执意地。

热内曾拜访纪德,而纪德的《背德者》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剖析和忏悔,明则向一个大众平台妥协,暗则是博取理解或挣脱内心束缚。他用语言美化道德的进退两难,而热内则用生活丑化自己,散发着臭气、狡猾、懦弱、充满痛苦并不择手段的肉欲动物。纪德在19世纪末结识王尔德,这不是偶然,个人认为,此三人在维权方面的努力可以分别用矛(王尔德),盾(纪德)和剑(热内)来比喻。剑客武艺非凡,近身而战,袒露自己而并不苛求全身而退。他们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攻击,恶毒的,或带有实质性伤害的。

在《小偷日记》里,热内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本的第219页)。他无限羡慕那女主人公苦涩而骄傲的幸福。说到底,他是个渴望爱的虚弱的塌鼻梁(是哪次斗殴中受的伤,连他自己都不记得)蝼蚁,但那装在男人躯体里敏感而脆弱的心脏已经失去爱(名词)的轮廓与爱(动词)的能力。似乎每一部作品都忠实地表达主人的哀伤和愤怒,无数的人站起来鄙视或同情或景仰他,他却没有找到和自己合拍的声音,如此而已。迷失了,仿佛是永远地。

以下皆是热内的肺腑之言:

“我仿佛觉得,这帮男人,这帮硬汉子,到是一团迷雾,有女人味,我仍沉湎于这团迷雾之中,以便自我感觉更加坚如磐石。”

“我一旦用我对他们的爱去回报他们对我的鄙视,最后的一丝情意也就彻底中断了。”

“爱好孤独恰好是我孤独的标志,而孤傲又是我有力量的表现。使用孤傲,则是这种力量的证明。”

“我的世界注定要在贵世界外才有意义……贫困乃是我的血液,我的精华,我的本质,它流遍我的全身,滋补着我的肉体和灵魂。”

“《小偷日记》旨在追求不可能的无价值。”

“我早已一无是处,只不过是种寄托而已。”

“我自言自语,情话说完了,我的爱也很可能就此离我而去。就像喝过牛奶或吃过泻药,毒素也就从我的体内被排泄出去。”

“我对人世间的幸福缺乏兴趣。今天我富有了,但也厌倦了。”

“我傻眼了,知道自己原来是堆垃圾。我变得卑鄙下流了。久而久之,我习惯成自然。我终于平静地承认了罪名。于是人们对我的蔑视变成了仇恨:我成功了。但我为此经受了多少撕心裂肺的痛楚。”

“‘为世人负罪’,这句话分明表达了如下的意思:尽可能并实际上体验一切罪孽;包揽邪恶和痛苦。”

“我的傲气因为扑上我耻辱的香粉而增色。”

“我所谓的神圣性,并不是指一种状态,而是指把我引向神圣性的精神活动。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但我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因为我未曾看见这一境界。我向它靠拢时,它却远离了我。我追求它,又怀疑它。这种活动可以表现得愚蠢无能。尽管这种活动很痛苦,却又很痛快。”

另,有人对这个版本的翻译有所怒言。就我本人的阅读,除了发现译者不甚清楚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区别外,并无大过。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