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之我见11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羡慕发达国家的学生,羡慕那里的教学方式,羡慕周围伙伴的素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数不胜数,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也似乎是要改变些什么,“教材改革”出台了。

“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正式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了过去指定由人民出版社独家编写出版的方式。目前已有14家出版社参与编写了多套全新的中小学教材,全国各省、区、市今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选用。”(摘自《株洲日报》2001/08/27)

说是这样登在报纸上,但同时也登载着“全国已有三套全新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33个,市级行政区445个(1997统计),而三套教材对于地广人多的中国来说实在是“大脚婆穿小鞋”。如此一来,至少会有10个以上的省份、148个以上的城市是用同一套教材。在教材的可靠性、准确率及实用性的考虑下,恐怕很多学校(应该还轮不到这一级别)还是会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那“老一套”。一旦第一批做投入的公司为此亏空,接下来的“新教材”也很可能会胎死腹中(没有办法,商家始终是要盈利的)。

即使是有足够种类的教材供校方选择,市、区级的教育部门也未必会将教材的选用权下放到各学校,多半会以市、区为单位,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工作。

个人认为,最为开放化的方式应该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什么(小学低年生不列在内,那个年龄能做什么?)。这样就更不可能了。

中国,一个连基础教育都不能够普及的东方大国,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也有阴暗角落中读不起书的人。如果采用学生选课本的方式,原本分配好的班级会因为教材的原因,需要重新分配了,而教师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也会给新教材的教学效果带来不客观的评价。建于对学生负责的准则,即使是只有一名学生选择的教材也应该委托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多元化的教材,随之而来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备、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即是多样化的教学,接近天文数字的教学成本。但中国的条件,并不允许有这样的事实存在。蠕动的人群、喧嚣的大道、嘈杂的小巷、拥挤的房间、可望而不可及的求学梦,一切都诠释着一个词语――人口膨胀。在多个不利因素下,会做出这样的改革,似乎是决策层的失误吧。

中国没有那样的教育基础,中国政府不会对教育作那样大的投入,中国教师不会接受那样自立自治的学习方式,中国学生没有那样的能力自己预测未来,作出最精明的抉择。

不合适的环境,并不是说什么都“先仅好的来”就可以了,需要考虑的方面不止是教育界专家的意见。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说,“最了解君王之道的是人民,最了解民之疾苦的应是君王”,就学者的亲身体会、家长的多年督导,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教育部门的力度来看,此次的改革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件,不过也不是短时间内就会有成效的项目,对于领导的耐性有一点遗留问题,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乐观地看,或许会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国跨入先进国行列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悲观地来说,这样庞大而持久的计划,或许会成为虎头蛇尾的最好鉴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