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习惯,一种命运1600字

2024-12-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成功就是—” 这个问题多么“亲切”! 说实话,我与它已是老相识了,似乎从刚会写作文开始,我们就时常小聚。不过,相识归相识,至多只是脸熟而已,做朋友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不是我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找骨头,实在是它太不友好,不是懒洋洋躺在我夺取语文高分的冲刺道路上,就是一次次趴在周末的作业里冲着我冷笑。与生命苦哉,与此物结缘,可悲,可叹! 不过,咱们毕竟是“跨世纪一代”兼“托起太阳的接班人”,没几把金刚钻,怎对得起如此煌煌之美称?多少年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高强度训练”,无论如何,都该练成个行家里手,功夫深者,更可成为揣摩老师心理,研究考试问题的专家。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功就是毅力”、“成功就是信心”、“成功就是自强”、“成功就是恒心”、“成功就是信心”等等等等。

凡此种种,只要是谦虚为人,体现只有充分发扬屈原前辈他老人家“路漫漫其修远会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披肝沥胆、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外加上儿个绝妙好词,就万事OK厂。 并非我只知搪塞,不敢创新,实在是劳动人民的历史经验告诉我“出头椽子先烂”。离开那固有的模式、固有的套路远一点儿,去开辟自己新的道路,表达自己新的思想,一不小心,就会被“毙”了。本人在中考之中就有过数训,至今犹有切肤之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与其冒矫枉过正之险,不如固定中庸。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传统了,我也实在不能免俗。 到了现在,警报总算解除。终于不必把“成功”放在圣坛上顶礼膜拜,终于能够减少头部仰起的角度,仔细地审视它,终于可以把·白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放到词典中去追求它的本义。

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六彩光环,没有瑞云缭绕,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有意无意中都在被灌输着一种思想,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有自信、有才干;要愚公移山、要精卫填海、要像苏秦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像李白那样铁柞磨成针;像F羲之那样磨穿铁砚,墨染清池……总之,上天不会那么轻易就把成功作为礼物赐予你,它会采取各种手段考验那些求取成功的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把你揉圆了搓长,搓长了拍扁,只有那些勇于求索、勇于抗争、勇于牺牲的斗士,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于是,追求成功似乎就成了勇敢者、冒险家的游戏,如果没有三头六臂之貌,上刀山、下火海之胆,过六关、斩六将之功,绝对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氛围的“熏陶”下,我们悲观了,我们失落了,因为我们无法成功;我们甚至不知道“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隐约觉得那是日日萦绕于脑际的一个神话,美丽而不真实……

不要再对着古人早已远去的背影兴叹,不要再为所谓“创业家”的“成功难,难于上青大”的论调吓倒,振作起来,相信自己,成功其实并不难。曾经有一个韩国人在剑桥攻读心理学时,有感于东西方成功人士对“成功”大相径庭的看法,提交了一篇毕业论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这篇论文受到了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的高度重视。在论文中,他阐述了他的观点: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让你完成一件事情。而人生道路卜的许多事情,只要想做,就能做到;许多困难,只要想克服,都能克服,用不着太多的技巧和谋略,一个人只要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间许多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他的这部书在韩国引起了轰动,并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起飞,而这个人,最终也取得了成功,当_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成功并不难,但成功也并不是躺在床上做着梦就可以得到了。〕你起码得站起来,做一些事,这,就得有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可以使人们更有信心、更有于劲,避开水流险滩,乘风破浪而下。

到了那一天,成功就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以说,一种习惯,一种命运 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如果把考取南京大学作为初人小学至获取录取通知书这个区间里的预期目的,那我就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说:“现在,我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英雄必有事迹,失败者必有教训,而成功者则必有经验。既然已经自“成功人”,总要介绍一点经验。虽然有大言不惭,牛皮烘烘之嫌,但是,已经成为了高考的“过来人”,扛起了“南大”这块牌子,总还是有那么一两点切身体会可以讲述一下,以供切磋的。我是“成功就是习惯”观点的坚决拥护者,因为止是托“习惯”之福,才能在别人撮问夜战,埋头苦读的日子里轻松地复习,轻松地迎考,最后轻松地考进南大这座有“牌子”的大学。 考高分,要勤奋,这是我们的共识。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缺少不了那99%的汗水更何况吾辈无名小卒?们心自问,我也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作为文科生,一方面得紧紧抓住数学、英语这类关乎生死存亡的两大门,毕竞40分和140分的天壤之别是它们最爱开的玩笑,另一方面,还得与历史、政治、地理作长期不懈地亲密接触。而正因为这是文科生,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勤奋专一是不够的。

于是,我那些一度被斥为“偷懒、不上进”的小毛病—我的习惯,就成了苦海小憩的仙岛,轻松赴考的法宝。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电视之于我们,就像母乳之于婴儿。婴儿离了母乳,虽有牛奶替代,但获得的营养指数会急剧降低;而我们离了电视,虽不致立即成为面黄肌瘦的排骨仙,但若患上精神上的营养不良症,也是一种够让人头疼的事。所以,虽然已经长到了20岁上下,领取了身份证,拥有了选举权,但是电视这个奶,一直都断不了。非但如此,我对电视的痴迷程度目前反倒加深。即使是高三那段风声鹤峡,草木皆兵的日子里,看电视仍是我每日不可少的必修课。 高三时不住校,但因为学校位于郊区,吃午饭的问题只能坚持就近原则,在校解决。学校是新建的,设施不错,每个教室里配备有,包视机和广播。但无奈形势逼人,班主任一声令下:“中午期间,未经我允许,谁也不准看电视。”电视机便成了教室里可有可无的摆设。实在是老师有言在先,我们这些小兵嘎子胆子再大,也不敢越窗池半步,只能欣赏“电视机”,以解相思之苦。

好在还可以回家,回家便是天高皇帝远了。但许多父母都把高考看作天大的事,对儿女约法三章:什么都不许干,一句话,给我专心念书!而看电视,更是被作为:“不思进取,懒散懈怠”的典型而惨遭封杀。幸好我亲爱的老爸老妈思想既民主又开通,在总结了对我20年的教育史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电视可以,但要注意分寸;长大r,要自觉了。”于是,如蒙特赦,欢呼雀跃。但是,既是蒙爸妈信任,总不能让他们失望,“自觉”原则一定要坚持,“分寸”一定要把握好。看电视只能作为佐餐小食,这主次尊卑一定要搞清楚,若是本末倒置,那可就真的是“不思进取、懒散懈怠”了。但既然是吃大锅饭,大家的正餐都一样,那么,这学问就全在这佐餐小食之中了。文科苦,“背”是第一关。单单历史、政治、地理三门,就有十几本书。虽说人脑的信息存储能力惊人,但已开发的毕竟有限,这一大堆东西塞进去,难免就要上演“关公战秦琼”、“张飞打李透”。看一会儿电视,松弛松弛紧张的神经,让疲劳的大脑整理出空间,使混乱的脑细胞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然后,带着一个清楚的头脑去开始新一轮的攻坚战。吃饭的时候,看一会儿新闻,那是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充分利用时间,既获物质营养,又得精神食粮,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而且天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说不准哪条新闻就被改头换面,成为一道文综的论述题,狠狠敲你40分。所以,嗅觉必须灵敏,反应必须迅速,要在百分之一秒内抓住新闻要点,与课本联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刀越磨越亮,题越练越准。每大用不同的材料考察自己,各种知识点烂熟于心,做材料分析题还不是信手拈来?总而言之,高三,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学习之余,看一点儿电视,给头脑充充电,给自己加满油。你会发现,根本不必悬梁刺股、闻鸡起舞,也无需吟着易水河边的“壮士一去不复返”作拼死状,高考其实很轻松,成功也很轻松。 除了看电视,本人迎考的另一秘诀,也是另一习惯,便是泡图书馆,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迎战高考,我们就不需要进步了吗?Of course not!所以,图书馆还得泡,书还得看。构成身体的细胞时时在更替,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也得天天更新。

熟记于心的教科书早已味如鸡肋,不必天天死啃,闲暇时,到图书馆转转,那里才是真正的知识宝库,畅游书海,获益匪浅,范仲淹登楼望湖,抒怀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要以平和恬静的心态面对高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李白长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要自我肯定,自信地迎接考验;朱熹意味深长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是要不断地求知,不断地探索,一 不要因为“时间紧”而抛弃了所谓的“闲书”,那往往是消除“考前忧郁症”,获得一个平和心态的一剂良方。你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看点书,带着一个好心情走向考场,那么,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你的心情绝对会更好! 看着电视,泡着图书馆,我就这样走过了那段本应“炮火纷飞、血雨腥风”的日子,很惬意,很轻松,最终也很得意。相信我,成功不过尔尔!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墙头野草,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保持住自己的习惯,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