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怜故乡水1100字

2024-06-1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我们很难否认黄浦江对于上海人的意义等同于联系母子的脐带,从崧泽到现在,上海的文明都离不开一个“水”字。

  趁着天色尚早、江风尚暖时,行至江边。

  十月初时的黄浦江仿佛会散发一种夺目而蓬勃的魅力,将海内外的人都招揽到它的岸边,把吴越之地的烟火气息和高楼大厦的摩登样貌一同织进流淌的水里,像浮动的绸缎毯子,又像江南女子挽入青云的发丝,带着初秋的一缕凉意,最后奔赴东海。看着这样的景象,我想,我们很难否认黄浦江对于上海人的意义等同于联系母子的脐带,从崧泽到现在,上海的文明都离不开一个“水”字。前人今人赞颂感恩黄浦江的文章作品亦是不胜枚举,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土地与故乡的情结便蕴含在这汩汩江水中。

  但是,我们有时又或许太过自谦了。

  前有“三万里河东入海”的滂沱,又有“万里长江横渡”的气魄,连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曲江水满花千树”的明丽,几条蜿蜒不息的河流汇作大河文明的血脉,缠绕描摹出锦绣河山的版图。相较而言,黄浦江作为一条支流,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景观价值都略显逊色-她既不是玉宇长空倾泻而下、浩浩荡荡奔腾千年之久的活化石,又没有项王自戕、击筑悲歌、风声鹤唳的血与泪,依仗着渔人和渡口才免于沦为荒泽的命运,她更像是一个出身“草根”的大亨-从芦苇水草间诞生,又被游鱼沙船所喂养,最终才有了轮廓。

  所以,我们与黄浦江更像是互相扶持着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我们同时互相哺育又互相反哺,彼此镶嵌在对方的血肉骨髓里,在平滩上一砖一瓦堆砌出上海的模样,离了谁也成就不了海纳百川的辉煌。

  黄浦江在外滩对着外人的时候未免太过正式,我于是顺着小道往回走,街边不改古朴面貌的建筑和五颜六色的店面招牌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常青梧桐白玉兰,弄堂小吃石库门,恰似一个脱去了西装革履重回邻家姿态的人。水酿就了我们的文化,也酿就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说,手捧一只刚出锅的油墩子,搬着一张板凳,以方言互谈邻里八卦才是上海人在黄浦江的滋养下最真实纯粹的味道。倘若剥开繁荣开明、现代干练的包装,这座城市流露出的内馅是温暖、质朴的,其水正是取自黄浦江-人情味存在于小桥流水,存在于玻璃高楼,存在于一碗翻滚着白雾的猪油馄饨中。

  每一座城都是一群人的莼鲈之思。

  上海-魅力之都-魔都-我不止一次想过为什么上海别名为魔都,如今却也是拨云见日了。很难再有像上海一样的第二座城市同时兼具着这样的矛盾与两面性,在飞驰的脚步间、散落的秋叶中、翩然的裙摆下、变动的霓虹处仍守有一汪如平镜的故乡水,甘甜了一代一代人的心脏,成为不可割裂的灵魂。

  夕阳掉进青黛色的波浪,粼粼波光摇着轮渡与商船去向远方,余晖为她镀金,我则被她催着才缓缓来临的晚风拥抱着,收一抹秋色进了 衣兜。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