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开始我就计划着去凤凰,在网上查看了很多凤凰的文章与图片,对凤凰形成了初步的印象:吊角楼、小巷、青石板路、背背篓的苗家人。
于是,我们出发了。
半夜的火车,我怎么也睡不着,卧听火车轰鸣声,随着火车有节奏的颤动,凤凰图片在眼前一一晃过,思绪飞往了凤凰。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湘西流传着的三邪:赶尸、放蛊、落花洞女,心里隐隐掠过一丝怯意。
昏昏沉沉中,在黎明时分到达了吉首,出火车站门就听到阵阵鼓鸣。闻声望去,一排身着苗服的苗家大嫂在晨雾中飞舞着擂鼓,前面挂着横幅:欢迎到德夯苗寨做客!我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广告宣传做得周到。
我们的第一站是奇梁洞,穿越神工鬼斧的天然石洞,我们来了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又称苗疆边墙。那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起来,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对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实行镇压的产物。站在城楼下,眺望着断壁残垣,我仿佛听到了阵阵的牛角号、还有哀怨的思乡长笛。战火硝烟散去,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城墙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是无声地对游人诉说历史的风雨沧桑。
穿越历史时空,我们回到凤凰县城。初秋,飘飞着烟雨,天气突然变冷了,走进古老悠长的青石板街,一幅美妙的动静态图呈现在我们面前:飞檐翘角的屋顶,被岁月剥落的油漆木门,小店里的艺人,T恤衫上的彩画,蜡染的土布苗族服装,街边闲坐的苗族老人。小巷里,游人如织,路上随处可见披着披肩的外乡人,我紧紧地牵着女儿的手,生怕被人流冲散了。
沿着岁月的痕迹,我们拐进了沈老的故居,这是一个小四合院,整个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木格花窗,古色古香,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却蕴涵着浓浓的书香。来凤凰的游客没有不拜访沈老故居的,是沈老让人们知道了在繁华的世界中还有这么一个安静祥和的边城,也是沈老让凤凰飞向了世界,飞到了人们的心里。穿过一条条悠长的小巷,我们相继游览了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巷子里的名人故居,我们不竟感慨:到底是凤凰的灵气造就了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这样的不凡人物,还是因有了他们,凤凰才如此美丽呢!
风景这边独好——陀江岸边。几根孤独的木桩撑起小楼伸出水面房间的重量,形成了古镇独特的景观。吊脚楼一座接一座紧紧挨着,乌黑的木板告诉你年代的久远。楼下的江水缓缓流动,江中的水草隐约可见,穿梭不停的细长的木游船摇曳着江水,划起一个一个浪。岸边,游客们欢声笑语在享受着平和,几个写生的画人忙乎着,时而凝神望着一角,时而挥笔涂抹。我们踏上游船,顺流而下,不时捕捉那些画面。从船上下来,我们登上虹桥二楼,极目远山近水,江中几艘游船点缀了整个江面,定格成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离开虹桥,我不竟回头凝视这座历经了六百多年风雨的护城楼,想着这里留下了多少足迹……
晚上的篝火晚会是苗家人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的一顿盛餐,过火海上刀山,赶尸……
让我们走近了神秘的湘西。
走进凤凰,如果不进苗寨,还不算了解苗家。第二天,我们前往苗寨。在车上,导游就招呼大家要入乡随俗,不要叫女孩子为“小姐”,而要叫“阿那”,并且让大家准备对歌,如果不对歌的话,中餐就只能挨饿了。来到德夯苗寨,只见云烟缭绕,使我又想起了湘西的巫术,是不是苗家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呢?中餐时分,大家都饿了,可却被苗家阿那挡在了门外,非要大家过了苗家的三道卡“拦门歌”、“拦门酒”、“拦门鼓”才许进门,我们只好挺着空肚子,等待过苗家阿那的卡。吃饭一切按照苗家风俗进行,我们倒有点不习惯了,但还是入乡随俗。吃完饭看苗家的服装表演,逛苗寨,寨子里人都穿苗服,忙乎着做生意。几家门前有阿婆在织布,她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市场经济的观念也冲击到了她们的脑,阿婆不再纯粹的织布,而是一边织布,一边微笑着招呼游客,照相不?合个影一块钱。我想我们看到的寨也是典型浓缩化市场化的苗寨了吧。
游完苗寨就准备回家了。在凤凰短短的天里,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异乡人,看到的仅仅是她的零零碎碎,注定不可能走进她。但是我已经知足了,“偷得浮生半日闲”,陀江,吊脚楼,城墙,青石板路,小巷,那一切的一切,都让自己沉闷的心得到了释放。生活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