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挽回那位伟人的民主战士的生命,我只希望借此缅怀,纪念这位走在武装斗争最前列,却有着与其功绩不相符的沉寂的英雄。
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都积极开展了纪念这次伟大革命的活动。的确,它结束了一个腐朽的时代,重新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有着不可否认的重大意义。这次革命中涌现出的多位杰出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也一直被历史记载,并冠以熠熠光辉垂名千古。而起义背后的总指挥——蒋翊武,却似乎被现实冷淡。好在历史的血迹不能被抹去,当时光洗涤了旧迹,历史的真相又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次,我们会认真铭记。
其实蒋翊武离我们很近。他出生在澧水流域的澧州府城,很幸运,澧水的这一代子孙便是我们;1902年18岁的蒋翊武进入澧州高等小学,也就是今天的澧一中就读,很幸运,一中的这一代学子便是我们。1911年,他指挥武昌起义,誓死与封建统治做斗争,捍卫着民主共和,守住了革命胜利果实。“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本计划在广西再举义旗,结果却在全州被捕。他被孙中山先生尊为“开国元勋”,他是代表民主共和而向旧社会宣战的最伟大的战士。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先生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低调不图虚名的实干精神,先生身上蕴含着一种能激励人的潜在品质。而这份可贵的宝藏却在常常被自负的现代人忽视。
或许你会觉得在这个时代把历史翻新再配上几句响亮的口号只是老生常谈罢了,毫无新意可言。关于这点,我很好奇先生会怎么想。我曾听过关于先生的一个故事:先生在革命胜利后返乡,乡亲们为他张灯结彩,而先生却不愿给乡亲们添这个麻烦,他选择了在黄昏时特意绕小道回到了家中。在伟大的功绩面前,他又是如此谦逊。我相信,先生并不指望我们记住他,他仅仅是希望他一直信仰的民主共和能够实现。这就更给了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一份深刻,人去而志永存。
作为了一名澧县一中的学子,抱歉,狭隘的我还是不得不免俗的把这个问题拉回到了最现实的层面。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部分便是一个有个性的学生和他的的母校,同时也将成为我的母校的学校发生的故事。所以,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地方,一中需要由你来决定她的命运。不管你成功或者不成功,她都会默默关注,成为你坚强的后盾,甚至在你怨恨她时,她也仍然爱你。希望你会记得操场旁边从贝多芬到马克思的名人塑像;希望你会记得植物园中那座常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第一水塔;希望你会记得位于洗墨池北侧、考前总是香火旺盛的“学府遗墨”。
蒋翊武毕业那一年,没有去参加当时被认为是主流路线的会试,面对父亲的责怪,他抗辨说;“奴隶功名,要他何用?”19岁的他,便认清了自己的路,这条路,尽管漫长而黑暗,有了信仰,便就是找到了光明。希望你早日找到你的信仰并将其付诸于实现。
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更好地活,固然没错,但你那没有历史宝藏的人生又怎会是完整的人生?如果一个城市太过于性感而露骨,那么请给予她添上文化的外衣。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我知道我的呐喊或许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记起这位唯一被孙中山尊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这段历史,切不可被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