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早已久矣。伴着绵绵岁月,那缕缕书香的目濡心染,永远环护着“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种美丽的感觉。谈及书香,心里总有一份舒适,让我产生一份述说的冲动和欲望。
(一)
梁实秋先生有言:“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
此番妙言,大抵是这位大学者对书香的一份精致品味了。说起来,我也算得上是嗜书行列小字辈中的一员,自幼和书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因此对大师的那一番妙解尤其称赏。阅读于此,灵犀心会之际,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贴近书抽一抽鼻子,算是和大师的又一次默契。
(二)
十九岁的进士苏辙也在洋洋洒洒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话。
他的“为文养气而致”的话深有道理。想来一个人心中先养就一种气蕴,再培育出姿态横生的丘壑,最后才能让富蕴锦绣的胸中吞吐云雨有一个可靠基础。故而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那番妙得,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极兴畅吟,都是他们清纯微知心事和豪放疏宕人生的有别气韵分别凝结而致。
(三)
有时我也会想:浸洇书海日久的人,在风雷激荡的历史时期,何以容易形成一副铮铮铁骨?何以又能在民族的史册中写下流芳百世的人生华章?零丁洋上浩歌长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之所以能在困厄中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泼墨挥毫,就是得益于他在展读史册时和春秋齐太史、董狐,战国张良,汉代苏武等等众多志寻大义的英烈们的神会中,蓄积了冲天的民族豪气,进而吟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正气之歌。
(四)
诚然,埋首书堆久了,有时也会落下“酸腐”“迂阔”的印记,甚至被讥为“呆子”。其实,对这种呆气,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呆气”,恰恰是不同于流俗的高智慧和大潜能的一种喷发,更多时候,这种“呆气”是卓尔不群的一份超脱。常人眼里的“呆”恰恰是“大智”不为世俗理解和接纳的体现。
如今人们平静的生活时时为浮躁和喧嚣所搅扰,心灵难以得到平和与宁静的驻足与停泊。这时,读书便成了和高尚灵魂沟通融会的一条通幽蹊径,它能送你相拥一方温馨甘美的时空,并为你理性的奋发和冷静的沉淀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日渐让人倍感疲惫的生活,也常令我忽发一些奇想:与其让自己随波逐流于空泛虚浮的飘浮中,倒不如令自己耽于书海,哪怕粘上一些厚实的“呆气”更划算。不少人的生活正像悬浮在空中一般,令人心愁、心忧,而让书香之气来适当调理,成为改变人们浮躁心态的一剂良药也说不定。
书香缕缕,缕缕书香,无限地漫延开来,充实着我平凡的生活,也让我欣享着平凡中不平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