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赏析800字

2024-06-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1927 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从古至今,黄鹤楼多被迁客骚人所吟诵。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但作为政治领袖及文学家的毛泽东写的《黄鹤楼》却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悲愤与豪迈贯穿于整首诗的始末。正当壮年的毛泽东怀揣着解放旧中国的远大且高尚的理想,组织新兴的热血革命分子,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毛泽东以其固有的习惯,采用壮观的景物——长江支流,铁路干线作为意象。面对长江的浩荡,他没有像苏子之友那样发出“叹我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无奈感慨,而是用壮观之景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这一特点,比喻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与满腔豪情。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焰就如同九派、京广铁路一样可以影响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炙热感情。

但一帆风顺的愿望难以实现,愈是大的事业,便愈会受到风浪的阻击。“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泰山之雄伟,陷于烟雨朦胧之中,便难以目睹,再怎样不可一世的风采也会在浓雾中显得黯淡;大江之磅礴,在两山的夹缝之中,也只能化为一股急流,匆匆而过,连卷走泥沙的力量也丧失殆尽。

1927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式遭受着如此的打击。一腔热血却挥洒在了反动分子罪恶的刀下,浑身的力气就如同被射中脚跟的啊咯琉斯,全然没了作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与崔颢之诗句虽略有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云泥之别。

革命者是革命的武器,他们的前仆后继正是革命成功的前提。虽然在反动分子暴力的刀枪之下,革命者血流成河,但他们的热血滋润了脚下的土地,因此他们绝不后悔。革命者的肉体虽如黄鹤般永不再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灵魂不朽,有更多和他们一样的热血青年会将革命事业继续,因为这是一篇孕育着坚定信仰、孕育着奋斗与自由的土地。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罢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豪迈地抒发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只要梦想不死,希望不灭,“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定会成功”!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