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犹当共此时1200字

2024-11-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转眼,人间又是中秋了。

忽然间想起了柳永,想起了他在《望海潮》中开篇的那句词:“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跟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当中所描绘的月色何其相似,何其富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君试想,中秋之夜,月明星稀,荷香四溢,而这月亮不似平日里的那轮。它团圆了,恰似一面银镜,静悄悄地面朝人间倾洒着她那清丽、柔和的淡淡光辉,不灼人眼,却给了我们每一个看得见她的人内心深处以最最温情而又充满诗意的抚慰。不是吗?

又想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美学”现象的阐释。他说:“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我所要说的与悲剧无关。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结确如余先生所言,是倾向于“大团圆”性质的。人们中秋要赏月,要欣赏的指定是一轮圆满的月亮,或许正与这种流传千古、至今不衰并且颇为强烈的审美情结息息相关。

再然后,又想起了许许多多从古至今历代迁客骚人写月的诗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朝开元年间著名丞相张九龄的咏月名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面对着峨眉山顶上那轮圆圆的月,发出了这般的咏叹。

“举头望明月,明月可在三笠山?”著名的日本“遣唐使”之一、曾在唐朝官至二品的晁衡(阿倍仲麻吕),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中秋月圆夜,这样写到自己对故国那样浓烈的思念之情。

…… ……

这样优美动人的咏月诗文实在是不胜枚举,以至于这里只能仅仅撷取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有理由承认,中国传统文人对于月的审美感情可谓由来已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有人评价说,从某种程度而言,“西方文化是‘太阳’的文化,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是‘月亮’的文化”。我认为很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尽管单以西方近代诗

歌为例,的确有不少出自诸如拜伦、雪莱、济慈之手的、像《阿波罗礼赞》这样歌颂太阳与光明的佳作,但同样也涌现出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如此流芳百世的华美乐章。可以说,西方人崇尚太阳,多半是基于宗教和神话传说而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缘故;中国人喜欢月亮,多与宗教无关,更多的,洋溢着的是一种心灵层面的感悟——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共性感悟。二者之间,大有不同,各领风骚。

月,无疑是承载着无数中国人亲情、友情、爱情的一个家喻户晓、常用常新的意象。

中秋的满月,象征着普天下所有的人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月,中秋,两者千百年来就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传说,每当人们心中有了美好的愿景,只要寄给中秋这天晚上的月亮,向她倾诉,让她知悉,月亮便将赐予我们连连好运,助我们美梦成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犹当共此时。

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就让我们共同祝愿普天下家家户户幸福团圆,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吧!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