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莫名想起一个故事。老锁匠要在两个徒弟中挑选一个以继承他的衣钵,思来想去弄了两个木柜,里面放了一些钱,上面各用一把锁,命两个徒弟各自打开。徒弟一惊喜地叫:“哇,好多钱!”徒弟二则毫无反应,心静如水。最后的结局老锁匠选了哪个已经不言自明了。当然故事有其牵强之处。见钱眼开不是什么株连九族之事,街上可谓是一捞一大把的。于是哲学家们给徒弟们起了名字,徒弟一叫做感性,把徒弟二叫做理性。
感性与理性的确像一对奇怪的反义词,我们说,但凡是反义词,基本总要有一个稍含贬义,可这俩兄弟左看右看甚至都有点褒义的味道。选哪一个作为自己的金科玉律,哲学家们断断续续吵了几千年也没争出个所以然。让我这样一个后生晚辈说,感性是有它的用处的,但理性也不能落下。
做小事时用感性。感情支配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19世纪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用铁腕统治控制着整个帝国,可他太过谨慎,太过一丝不苟,甚至已有点呆板的味道。事事过于较真的俾斯麦中年白发,苍老不堪,甚至都没有时间娱乐休息。我们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只盯着前方匆匆前行,葱茏的树草也很秀丽,路边的野花也格外旖旎,用感性去思考小问题,有时也无妨。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勾勒了这样一位人物。他做事极有条理,东西的管理存放,时间的安排,都仔仔细细地落实到每一项,甚至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对于我们来说,这已近乎是一种强迫症,事实上,事事理性安排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他过得太累,过得太辛苦,几乎每天都要整理,安排,规划,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跟着自己的感情任意东西,或纠结在一个东西放的位置,或苦想一件事做的时间。过度的理性剥夺了他享受选择的权利。所以,在做小事时,用感性能够化解很多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省下时间,也能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个过程。
做大事时用理性。你看但凡是叱咤风云的大企业,总要有几个行事谨慎的女强人。她们做大生意时都随身带着本子,一旦有问题,拿出来刷刷刷把优点缺点优势劣势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再做什么决定就一目了然了。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煮海鲜那么容易,为什么?因为什么大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才能往往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感性的干预往往会成为最致命的一块绊脚石。做大事带上感情经常会妨碍自己认清事物的能力。周幽王不就是有了褒姒才乐不思蜀不理政事烽火戏诸侯,最后死于戎人之手吗?关云长不就是一时心软,刀下留了曹操一命,让一位枭雄逃脱了么?刘备不就是想为二弟复仇红了眼,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冒失攻打吴国,最后落了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吗?大事要用理性去思考,才能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感性与理性这两兄弟,用好了就是相得益彰,用不好就是“相互保证毁灭”的情况再现。做事的两个极端,例子实在太多,即使在此恕不赘述,相信读者也能用肚子里足够多的墨水勾画出一堆论点论证。
做小事时用感性,因为能省下时间与精力,做大事时用理性,因为能不走弯路,收获精彩。现在再看,这两个词的确都是褒义词,也可以都是贬义词,就看你怎么用罢了。在再看,这两个词的确都是褒义词,也可以都是贬义词,就看你怎么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