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为那老人800字

2024-06-0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看到《老人与海》,只是感叹两声,却又说:“那八十四天有些虚假,看之前的记叙,分明只过了十余日。一定是作者匆忙中加上去的,没有考虑足够的逻辑。”到底是理科生,铺天盖地的文字所能给我的震撼,还比不上一个数字带来的质疑。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又不止这些,合上书,心中忽然涌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也曾为那老人”。

小学四年级,我在巨人上一个奥数课,之前并没有什么奥数的基础,因此课上得极为吃力,就像是一节日语或法语,让人不知所云。下课后,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穿过一扇破旧的铁门时,我的泪水忽然在这冰冷的物件的映衬下喷涌而出。原因仅仅是不会做题么,我至今再也记不清,然而一个小学生在一扇框子一样的铁门前潸然泪下的情景却刻我脑海里。

六年级时,我在上另一个数学课,课上总在讲几何,但对于这些内容我的基础与悟性都不好,因此每当别人跃跃欲试地举起本子让老师看对错的时候,我都默默地垂下头,用细长的手指掩盖着自己本上的一片晨雾一般的空白。回家后,爸爸问我学得怎么样,又提出跟我一起去听课。我那种害怕别人洞晓我不会的、原始的恐惧开始席卷,加之爸爸的一再要求,忐忑与不会做题的绝望再次化作一股清流涌入双眸。当然,这样的结果是无谓的,最终爸爸还是坐在了教室的后排。

我在想,老人的坚持是不带泪水的,似乎这样才能彰显他的坚强。然而我们生活中的脆弱是无法素裹的。看到《老人与海》,我本能地想起了我学奥数的经历,因为困苦几何,挫折几何,唯奋斗不息。以上,只是记上了两件事,因为我认为这是对困难的彰显,除此之外的,是太多的课外班,太多的题目,我记得我曾经一天做过上百道题。这些最具体的努力,倒是因为太过具体平凡,我再也记不清了。又想起初中老师说的,记叙文不要以写做题为主,确实,做题是没有什么好写的,不管你用怎样的深情去浸润它,它都不是一张吸水纸,无法带上情感的细腻与张力。因此,如今印在我脑海里的,是两次流泪的经历,甚至很多时候像是记忆的封面与封底,无论往哪个方向翻,最后都回归到这两件事上。这两件事告诉着我曾经的学习是怎样的荆棘丛生,而我在这一切的不如意中走至今天,其中的努力不言而喻。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