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宽容》有感读《宽容》有感在意林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可我却只对这一篇有着深刻的回忆——在一场战役中,由于一个年轻统帅的失误,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只有他和一个老兵逃到了沙漠之中,他们把坐骑杀了。吃着马肉,喝着马血。跟沙漠周旋。可老兵却总是多吃粮食。充满了愧疚的年轻统帅一忍再忍。最后,老兵体力不支,临死的时候说:“我本想与你同归于尽,可我却被你感化了。这是食物和水,你再往前走一天就出去了。”
终于,那个年轻统帅走出了沙漠,还重整兵马,打败了敌军。有人会问,是什莫力量感化了老兵呢?——是宽容。我不禁想起了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正是宽容的代名词。法国作家雨果《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为了救助饥饿的儿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了十几年徒刑。出狱后,一次他在某修道院就餐,走时偷了几件银餐具,结果被警察抓到送回了修道院。然而,修道院的院长却说:“这餐具是我送给他的,并不是他偷的。”
这时,冉阿让的心被震撼了。从此,他开始了行善的后半生。魏征曾劝太子谋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魏征死后李世民感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种宽容的美德一直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不绝。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张英的做法不仅感化了家人,也感化了他人。由此可见,宽容是修身之术也是做人之道。
有的时候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旺衰败。只要拥有了宽容就可以成为人中之圣。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宽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放下大局,勾心斗角,拼个鱼死网破。为了一点小事怀恨在心,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人,心中一定被仇恨的坚冰所占据,失去了阳光,布满了乌云。
由此下去,他们的心一定黑暗狭隘。变得丛山荒芜,寸草不生。同学们,让我们去学会宽容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的成功的钥匙,去点燃生命的激情。去调动心灵的力量,去激发人生的智慧,去迎接一轮崭新的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