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12月中、下旬,中心初中根据工作安排对全镇中小学进行了常规工作检查。这次检查内容上关注上学年检查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对象上突出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过程进行检查,为了帮助各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常规水平与质量,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常规管理要求得到实施和创新
1、能着眼于学校的发展,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学校工作计划。各学科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联系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计划。
2、能以人为本,抓住高效课堂建设这一契机,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如各校都制定了较为详实的方案,特别是垌冢中学高效课堂启动迅速。
3、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方案,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垌冢中学、五一小学、垌冢小学活动开展扎实。
4、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案的撰写能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垌冢中学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导学案的编写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智慧。
5、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既关心学困生的帮扶教育又注重学有余力生的培优工作,做到帮困、提优有计划、有措施、有跟踪、有实效。
6、校教研组织机构有所完善,有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高效课堂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7、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各校有具体的措施和制度。
8、各校坚持每月一次常规检查,注重检查结果的运用。常规检查反馈后,各学校都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整改,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热情,使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9、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大多数教师教学准备充分,能做到先备课,后进课堂;在第二阶段的检查中,一共听了23节随堂课,其中优秀课8节,良好课12节,中等课3节。
10、绝大多数校级领导能够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学和教研活动实施监管,促进教风和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校长们都能亲自执教主线科目。第二、积极听课、评课。检查中发现有的校长及领导听课达7节。第三、实行蹲点制度。校长们融入教研组或备课组,与老师们一起商讨教学问题;多数学校的蹲点制度、分工、记录齐全;蹲点的方式多样:蹲点教研组(学科组)、班级。
11、各类资料存档比较齐全、整理比较规范。这次检查的资料主要包括计划和管理制度、活动记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等。各类资料存档比较齐全、整理比较规范,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学校是:五一小学。
12、全面落实特色活动。检查材料的结果表明:每个学校都能按要求成立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如五一的民乐、第二课堂的开展,垌冢中学的多项兴趣小组活动,有合理的活动制度、安排、训练计划。
垌冢小学书香校园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开展较好。
(二)、学校深层管理与探究性的特色管理不明显
1、没有根据新理念制订定新的课堂评价标准,督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难以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2、没能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制订出富有学校特色、适合学校管理和发展要求的师、生评价方案。应在评价内容、方法之间、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建立必要的链接,提升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效能。
3、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是清楚的,教学模式简单化、单一化,如教学过程中尚未转变单一的一问一答的教师中心模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方面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认同,而观念上的理解运用还有待加强提高。
4、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不够,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明显不足,特别是新时期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力度不够。
5、各校要加强日常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开展,注重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实效的统一,坚决杜绝部分教师不假思索地抄袭互联网上下载的教案。
6、对常规管理的要求,学习研究不够,材料的整理、归档不够科学、规范化化,还存弊端。
7、学校管理过程材料明显不足。学校在开展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时,缺乏记录材料或记录不全,不能充分发挥管理、检查、促进、提高的绩效。
8、个别校级领导没有深入教学。具体表现在:听课量没有达到规定的节数;不能按要求调阅;蹲点虽然有制度、分工、记录,但是没有蹲点效果的独立体现;脱离教师,没有与教师深入交流、了解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动态,未能及时解决教师各方面的困难与困惑。
9、少数教师缺少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三类教师:第一类是年轻教师,工作不安心,在业务上不能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第二类是中年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固步自封,不愿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第三类是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以年龄大、学校的元老自居,在工作期间存在养老的心态,经常在学校领导面前说自己体弱多病,要求减少工作量,放低工作标准,不能在岗一天,奉献一天。
9、常规要求不够严格:一是个别教师教学常规流于形式、走过场;致使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没有很好的为教学服务。二是少数领导教师听课达不到规定要求,有的教师只听课,不认真评课,仅留于形式和完成任务,甚至个别教师照抄他人听课记录。个别学校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个别教师不按要求备课,仍然是照抄照搬教案,教案中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再创造。
10、执行常规力度不够:一是个别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驾驭课堂的能力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二是个别教师作业批改不认真、不细致。有的未更正学生作业错误,以问号代替;有的作文无眉批尾批,无激励性评语;有的无等级评价;有的不按要求指导学生更正错题。
11、班队管理不够细化:一是部分班级注重管理,但不注意记录;二是部分班级提供的检查材料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三是个别教师把每周一节的少(团)队课占用。
(三)、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建议
1、及时加强整改。各校应认真对检查组反馈时提出的整改意见深入剖析,查找原因和对策,并一一整改到位。
2、重视过程管理。各校要认真落实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常规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每次检查要有优劣评价,要做到对评价结果的跟踪管理,促使教师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改进。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其次,培养学生掌握最优的学习方法,使其会学。一是明确学科特点;二是指导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课的方法,解决悠闲听课、低头听课、袖手学习、机械记忆的不良现象;三是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四是有纠错本,把错题及时写入纠错本,并经常翻阅;五是增强学生的做题规范意识。
4、认真抓好教研工作。各校要认真开展好教研活动,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起到“搞活教研、促进教改、提高质量”的目的。同时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加强家访工作。对在校思想不稳定、学习滞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经常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6、加快高效课堂的推进力度。
请各校认真对照反馈内容,及时改进教学常规管理方法,提升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有学校特色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管理体系,为培植学校特色服务。
二、高效课堂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是备课中的问题
1、没有进行高质量的“一次备课”。
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
2、导学案的编写不能保证质量。
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等。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
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是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宽松。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来很美”: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
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是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是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不能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不能得到保证。
五是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正确的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容量、高效率”的新课堂中非常重要,通过共同学习,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最终实现个人和集体双赢。
作为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否高效基于小组的结构,为了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由强制变成自制,就要以构建优秀的学习型集体,优化小组成员结构,合理安排小组人数,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具体做法是:
步骤一:建组------确定小组人数和小组成员
第一环:确定小组成员。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② 将小组成员按成绩划分为 aa 、 bb 、 cc 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 a1 、 a2 、b1、 b2 、 c1 、 c2。有利于实现“ a 教 b、b 教 c、a 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提高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也便于教师抽查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③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其他5名担任学科组长,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发展贡献力量。④小组内再两两结对,互帮互助,对于对之间互相合作,互相竞争。
注意:以往的“分组学习”出现的现象是成绩好的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那些后进生则在那等吃现成的,最后抄抄作业完事,到头来什么都没学会。而且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后果。“小组合作”则是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为基础,特别是后进生,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认识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水平。
步骤二:建魂------确定小组名称和小组精神
第二环:制定组名组训。让每个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并用组训来做诠释。同学们在小组中自我激励,互相提醒,充分表现出小主人翁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小组的发展,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声教育。
第三环:形成组规班规。在班级同学的充分讨论下,形成班规(组规),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小组间(或者组内)相互监督、共同遵守,这是小组合作的保障。
在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程序是:发放导学案→课前预习(根据导学案的目标导引,小组成员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组内自主展示,结对互助(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难题)→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抓准重点,突破难点)→小组展示(根据老师指定的内容或抽签确定的内容,各小组的代表将展示的内容写在教室四周黑板上划定的小组展示区域内,小组代表轮流讲解各小组的展示内容,各小组认真倾听该小组的讲解)→组间纠错(其它小组指出展示小组展示中错误,展示代表即时更正,有错误的同学在导学案上用红笔更正)→小组对抗质疑(展示小组与其它小组互相提问并解答问题)→课堂检测。
小组导学的前提是在目标导引之下的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组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难题将在小组合作中被层层化解,揭开“庐山的真面目”;小组合作学习一是通过结对互助,小组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解决基础知识部分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组内合作解决合作探究中的部分问题;三是小组展示发现小组内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四是通过组建纠错和对抗质疑,抓住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结对互助、小组交流、小组展示、纠错质疑等一系列活动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非“闲人”一个,教师的作用是“导评”。(1)引导学生学习,课前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看什么?做什么?);(2)组织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知道在小组内干什么,怎么干;(3)答疑解惑,解答学生在一系列小组活动中始终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和点拨;(4)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激励性的评价。
第四环:建立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每名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予加分量化评价,可以有效的形成学生间的竞争。评价过程中要保证全面性和公平性。
第五环:评价结果的应用,健全激励机制。空泛的评价难以保障小组竞争的长效性。评价结果及时公布,每周评出小组学习中的班级之星,定期表彰,动态推进,这样更易形成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长久动力。
(三)高效课堂模式不可一刀切
科目不同,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同;课型不同(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模式的环节不同。
(四)领导督查持之以恒
推门听课、调阅经常,集体备课、交流研讨课经常;阶段小结经常。
三、近段主要工作
1、体质健康数据上报本周完成。
2、各校结合高效课堂下的比教学活动的开展。
3、垌冢中学篮球赛的组队训练。
4、太极拳推行的进程要加快录像评比的时间为11-12月。
5、中小学合唱。目前已经组队,要开展训练,录像评比的时间为12月。
6、积极参加德育先进单位评选,评选时间:年底。
7、积极参加教研先进单位评选,评选时间:年底。
8、新教师的帮带、薄弱学科的提升。
9、12月进行幼儿园评级定等申报。
10、五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和德育课题研究要加快进度。
11、12月15日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
12、期中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