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怎么写

2024-11-2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牵挽孙中山先生灵车的人

在旧时学堂,老师授课内容常有“对课”,就是对对子。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教学要求是一、字数相对,即上下联字数要一样;二、词性相对,在上下联位置相同的用词,其词性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对得工整的,还得讲究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花草对等;三、平仄相对,在一联中,平平相连,仄仄相属,上下联中对应的位置上的平仄正好相反,而且还得注意上联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这是形式上的,意义上要求有味道,不重复,还得高雅。过去的学生有这样的功底,所以写对联在社会上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学校,哪怕是高等院校,也没人教这个,所以会写联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有人冒充风雅,自称写联高手,但究其水平,多半很难符合上面所说的各项要求。我初学写联时也是糊里糊涂的,总有一些要求顾不上,凑个字数就差不多交代了,很难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统一且俱佳的境地。
挽联的内容肯定要表达得低沉哀怨一些的。写联语者与死者如果相识,如果有感情,在联语中就尽量要有所表现。1995年有个好朋友出差内蒙,结果吃坏了肚子,因菌痢中毒,客死张家口,其怨情难述。当时哀痛之下撰成一联,其语曰:

常疑故人在近处,叹已逝去;
遂哀老友为远客,呼早归来。

有了那次写挽联的经验,后来在98年时,我的外婆辞世,终年89。外婆对我那个好呀是我无法忘怀的。文革中间,物质紧张,我去上海外婆家,外婆总要给我做油面筋嵌肉这道荤菜,很好吃。她总是将菜夹到我的碗中,而她自己却不吃。后来我有了一个儿子,外婆升格为太外婆了,她将自己的金耳环打成一个小金铃,传给了我的儿子,可是她自己的嫡亲孙子、重孙子都没这份殊遇。这金耳环真是舍不得给儿子戴,供在那里,作为怀念外婆的物件。得知外婆去世,当即赶去申城,帮着布置灵堂,情动于中,泣而代母亲和众长辈写就一挽联,哀辞曰:

慈母恩重,悲已归去;
儿女情深,哭不再来。

年纪轻时,殡仪馆这种地方去得很少,年龄慢慢大了,殡仪馆也就去得多了。去殡仪馆的多寡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年龄来。单位有一同事,名字中带个“九”字,所以人呼老九,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平生性情耿介,正直不欺,又好诙谐幽默,与之相交,得益良多。又曾为他看掌算命,得一偈曰:“大呼一声,无疾而终”。本为戏言,不料一语成谶,真的就是这样去了,让所有人都料不到。痛惜之情,今天犹然!当时坐在单位的沙发上,拿过报纸,在边角空白处写下挽联,词曰:

青灯伴更,叹书卷已自飘零,痛哭几回肠断;
黄泉隔界,惜谐趣不能共乐,悲呼一路好走。

有一同事,写得一手好隶书,马上拈笔书就,挂在办公室日光灯上,拖曳至地。有女同事赶到单位,见到此联,当即大哭不止,悲情尽宣。后老九之妻来电话,说要在老九的碑阴刻联,委托我再写一幅。这种事情是推托不得的,思考再三,写下十六个字:

刚直率真,性烈如火;
风雅诙谐,智多比星。

后来去南山公墓扫墓,寻到了老九的墓,看到了这幅联语,真是感慨万千啊。单位另一退休教师名曰丁杰,退休后多年去世。他是法律老师,本与我不在一个教研室,但他去世后,我心中也有很大的失落感。他曾与我出差在外,那次言谈甚欢。我们不谈法律,谈文学。这丁老师真不是一般的人,照理说,学法律的人很死板,一是一,二是二,没得讨价还价的,可丁老师对文学还是蛮精通的。后来深入一问,才知道他的老师都是如今大学里现代文学史课程上经常提到的诸如朱自清等这些大人物。可惜聊是聊了不少,未曾用笔记录下来当时那些大师给他们上课的内容和故事。参加追悼会的那天,我自作主张,将自己撰写的挽联挂在了大厅的正中两侧,颇得同事的好评。其联语曰:

驾鹤别亲友,海阔天空任君去;
啼鹃哭先生,音容笑貌入梦来。

宁海有位远房亲戚,老先生退休前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有头有脸的官员,退休后喜欢上文学,主要创作现代自由体爱情诗,弄得他家老太婆常常讽刺挖苦他,但他志向坚定,不为所动,依然吟句捻须。我每次去宁海总要上他家去看看他。他见我去,兴奋不已,翻出他的爱情诗让我欣赏。我知道他一个土不拉唧的老头子,决不会养个什么情人而生出那些爱情诗来。我猜想,可能是他对年轻时甜蜜爱情的回忆和咀嚼才写这些诗的。我总是劝那些反对老头子写爱情诗的人,为何不让他写爱情诗呢?写爱情诗也要动脑筋的,动脑筋有益老人健康嘛,在我认为,写爱情诗总比沉迷于麻将台要好得多。据老人的孩子们告诉我说,老人的爱情诗多得可以正式出一本诗集了。今年春节,我又去了宁海,听说他住院了,于是去医院看他。在病床上他见到我又激动起来,我想他也许还想让我读他的新作吧。我告诉他,你会好的,过两天我去宁波七塔寺为你烧香,为你祈福。老人眼里看起来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没料到的是,我回到杭州没多少日子,老人家就被移送到浙江医院来了,而且在无意识状态下只续了几个小时的命,就去世了。守灵期间,夜不能寐,撰挽联曰:

音容笑貌宛在,痛矣,于今阴阳分两界;
文采诗情俱留,哀哉!以往命运共一生。

大凡写挽联,都要扣住被挽人的性格、爱好、命运等,撰联人有时也有盖棺论定的意思,希望用最精炼的文句,写出独特的评价来。所以,作为一种遗风,挽联包容了很多的文化内涵。伟人去世,也是挽联创作的高峰期,比如说孙中山,比如说周恩来等。挽联以其对称的形式和精炼的词语,让读联者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